理解记忆法

若要记得,先要懂得。

懂得了的东西容易记忆,并且保持的时间也比较长。

我们一定有这方面的经验,就系统的知识而言,不理解的材料,即使记住了,需要的时候也用不好;

而理解了的材料,似乎并没费什么力气,都自然而然地记住了。

这说明,理解是良好记忆的基础,通过理解而增进记忆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什么是“理解”呢?生理学家巴洛夫说:“利用知识,利用获得的联系,这就是理解。”

就是说,把新的知识经验纳入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系统之中,即在已有的神经联系的基础上去建立新的神经联系,并且把新旧联系组成一个新的系统。

我国心理学家为“理解”下的定义:

“是个体逐步认识事物的联系、关系直至认识其本质、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

理解记忆比机械记忆效果要好得多,这是经过大量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人们长期实践获得的经验。

我们不妨也做个小实验。

下面是泰国首都曼谷的全称,共41个字,让我们记下来,看看用多长时间。

“共台甫马哈那坤奔他哇劳狄布阿由他亚马哈底陆浦改劝辣塔尼布黎隆乌冬帕拉查尼卫马哈洒坦”。

再让我们去背一首杜甫的七律《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即便初学也很容易记诵。

因为我们眼前会浮现杜甫登高赏秋的形象,自己心中能体会杜甫飘泊孤愁的感情,囗里可品味杜甫“雄阔高浑”的字句,理解发挥了优势,自然而然就记住了,虽然这首诗要比曼谷全称字数多三分之一。

相信我们通过二者的对比,一定会有切身体验的。

理解记忆之所以比机械记忆效果好,是因为它使识记材料与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建立了密切的联系。

心理学家实验证明:

这种知识结构与记忆有关,知识结构越复杂、越系统化的人,记忆就越全面、越迅速、越牢固。

大家知道:

画家善于记形象的色彩。

音乐家善于记乐谱和旋律。

试想,让雕塑家去记哲学论文,让武术家去记诗词;效果可想而知,这就是因为他们各自的知识结构不同的缘故。

毛泽东主席曾经说: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机械记忆只是从表面现象上认识事物,而理解记忆则是从本质上、从相互联系上认识事物。

那么,怎样进行理解记忆呢?

心理学研究表明:

真正的理解有2个重要标志:

即动作的词的解释和实际执行动作。

前者是指某种动作所服从的原理,后者是指把某种原理应用到实践中去。

首先,要对识记材料分析综合,弄清其内容实质。

若要记得,先要懂得。

古人读书务求必懂,以至“字求其训,句索其旨”,这种治学态度是堪称座右铭的。

古今文坛泰斗、学者名流都强调学习知识“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

所以,真正理解的第一步就是要弄清材料的精神实质,把握事物的内在规律,千万不能满足于一知半解,更不能不懂装懂,自欺欺人。

学习数学,要弄清每个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该怎样运用。

数学的实质是:数与形的等量换算。

学习语词,要探求每个成语的本义和引申义;

学习文章,要先分析内容,抓住中心,概括出提纲。

这样做,比从到尾反复念背的做法要好得多,记得又快又扎实。

比如学习李商隐的七律《隋宫》一诗,如果不理解“日角”指的是唐高祖李渊,“锦帆”指的是隋炀帝的龙舟,那就很难记牢这首诗,而一旦了解了全诗的含意,记住它则是轻而易举的事。

为了加深分析理解应多用比较的方法、直观的手段、重复的形式作辅助。

其次,是把所学的知识付诸实践,在运用中加深理解。

我们知道,思维具有无与伦比的速度,但它不可能将细节末端囊括无遗。

而实践就是对思维过程的认真审核检验。

比如一个司机经过短期培训,当他独立操作时,这就是对他是否全面掌握了驾驶知识的一种最好验证;

同时,在独立操作时,又加深对于驾驶知识的理解。

就这样,“认识——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使知识不断巩固。

理解在实践中加深,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在实践过程中接受检验,因为这之中必然会碰到多种意料之外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更多方面地思考和学习,这样更会使记忆得到巩固和深化。

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究竟是什么关系呢?

我们无论记什么,总要有一个从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

例如学古文,我们很难一下子全理解,一边背一边琢磨,背熟了便于理解,理解后记得更牢。

所以,理解只能是相对的,这就说明背诵是必需的,绝对地否认机械记忆,不是科学的态度。

最正确的做法是把两者结合起来,扬长避短,这样才能达到异曲同工、殊途同归的目的。

让我们在识记中充分发挥理解的优势,把头脑中的知识之网编织得更宽大更细密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理解记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