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云霄处守虚心

——观看党建影片《难忘的岁月》有感

近期观看党建影片《难忘的岁月》,重温了波澜壮阔、荡气回肠的八年抗战,感悟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也鼓舞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影片塑造了一幅生动感人、热血沸腾的英雄群像,尤其是陈云的场景感人至深,也发人深省。笔者从陈云与领袖、与亲人、与战友三个层面,谈谈个人的观影感悟。

在延安机场,毛泽东与陈云初次见面,称他是“国际舞台上宣传中国红军长征第一人,是飞来的‘天兵天将’”。事实证明,在党内斗争的关键时刻,陈云不负党中央厚望,清醒地认识到当下的革命形势,认清了王明等人的错误路线,坚决拥护毛泽东的革命主张,是经受住了革命的严峻考验的。

毛泽东与陈云对话很经典:“窑洞里有马列主义,更有可能滋生教条主义和机会主义,犯错误不一定是经验少,往往是思想方法有问题,应该多看哲学书籍,辩证地看待问题。”这些朴实无华的语言,既是伟人思想的体现,也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影片有一处细节,主席七天七夜没有休息,在延安窑洞里写出了《论持久战》,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在领袖的教导和熏陶之下,陈云逐步成为有坚定信念的共产党人。

陈云主持1937-1944年中组部工作,他慧眼识别人才,科学培养人才,创造性地开展党建工作,打赢了一场人才攻坚战。在党内,陈云是名副其实的“伯乐”,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历程中,他的人才观念和远见卓识,都是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宝贵财富。延安七年,他在中组部广纳贤才,广开言路,革命的星星之火终成为燎原之势;再到改革开放初期,陈云提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解决了好历史遗留问题,许多利国利民之举,让经历劫难的人记忆犹深。

影片将陈云等人求实创新的工作态度,党建工作的成功经验,生动形象地展示给观众,体现了党的领导为了党和民族的利益,为了全中国的解放而忘我工作、敢于担当、知错能改、实事求是的高尚品格,值得我们每个人借鉴和反思。


陈云与于若木的相识、相知到相守也很感人。“我们的祖国多么辽阔广大……”悦耳的歌声在窑洞中回荡,这是于若木为陈云唱的苏联歌曲《祖国进行曲》……陈云因营养不良,身体素质差,经常流鼻血,主席安排于若木为他护理。她就为陈云洗衣做饭,传话值班,帮他滴鼻药水等。不到一个月,陈云病愈了,他们产生了感情。

陈云也是个有生活情趣的人,也是个有血有肉的人。他对于若木说:“我是个老实人,做事情从来老老实实,你也是个老实人。老实人跟老实人一起能够合得来。”平淡而平常的话语,是满满温馨和温暖。这一对革命伉俪,养育有5个儿女,他们分别于90岁和87岁高龄辞世,赢得了后人的敬仰和爱戴。

影片还塑造了爱国志士的群体:上海妹子汪精英,心比志坚,满腔热血,成为一名革命女青年;军医何穆夫妇,在艰难的条件下,依然坚守在革命根据地。“窑洞大学”教员高士其说:“我是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我热爱我们的祖国,热爱我们的土地。我虽然不能上战场,但是我也要在这里为你们摇旗呐喊,为你们助威”。我从小对高士其心存敬佩,这部影片我对他有了直观而深刻的认识。

陈云喜欢竹子,他说“未破土时先有节,入云霄处也虚心”,这是竹子坚守、虚心的本质,也是陈云忠诚、担当的象征,更是他党性初衷的清醒认识。在陈云“广招天下士,诚纳四海人”的号召下,延安时期的党员人数,由4万余人发展到100多万人,迅速奠定了党的工作的群众基础,陈云同志功不可没。

在这部气势恢宏的影片中,我看到了共产党人的胸怀和视野,以及革命者的担当和责任,我们将不忘初心,不辱使命,做好教育事业的追梦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入云霄处守虚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