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本文要分享的是《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中青年与哲人的第三次对话: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如果你还没有看过第一和第二次谈话,可以去阅读一下我的上二篇文章。
前情回顾
第一次谈话
第一次谈话主要解释了换个角度看问题,对问题的看法就可能完全不一样。
如果试图寻找导致现状的原因,你就可能会陷入一种无助和悲观的心态,认定现状无法改变,就像你对那些发生在过去的伤害你的事情无能为力一样,如父母离婚,亲人虐待,朋友背叛等。这些所谓的原因虽然都不是你的错,而你却要承受它们带来的影响同时还无法改变。这种寻找原因的来解释现状的方法叫做原因论。原因论过于悲观,让人无奈。
其实你可以换个角度,不去寻找导致现状的原因,而是寻找现状的目的如不愿出门的目的,脸红症的目的等。这种寻找现状目的的方法被称为目的论。
目的论否认现状是因为过去的事情引起的,不接受心理创伤这种解释。目的论通过寻找现状的目的,揭开人们隐藏深处不远承认的目的,如脸红症可能是你为了达到不向暗恋对象表白的目的而产生的生理反应。
目的论要求人们直面现状的目的,破除那些为掩饰目的而编织的谎言。这需要勇气,只有拥有了这样的勇气才能取得改变,这也是阿德勒心理学被称为勇气的心理学的原因。
第二次谈话
第二次的谈话主要解释了:与人比较是引起自卑感的主要因素,自卑感也可能是因为和自己目标比较导致的。
竞争的胜负会引起自卑感或优越感,而这两者却都不是真正健康的心里反应。有的人会把和别人比较的缺点作为自己不能改变的借口,如因为我学历低所以我找不到好工作,从而拒绝进步。还有的人到处炫耀自己的优势,如炫富,炫工作等。
竞争的坏处还不止于此,胜负观还可能引起权利争夺,因为大家都想赢,都想让别人屈服,所以会不遗余力的维护自己的立场而不在乎对错。即便一方占据了下风,暂时屈服,但他也不会真心认输,而是可能通过报复的方法来进行抗议和企图扳回一局。就像孩子与家长的权力之争,大部分时候孩子无法赢了父母,但孩子会采取别的方法来向父母报复,比如生病,叛逆等等。
要超越自卑感和优越感,那就要放弃竞争关系,把人看成伙伴而不是对手。不与别人竞争的人会把自身进步看成成功的标志,而不是与他人比较。
第三次谈话-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
自由与被讨厌
接受别人的期待和给别人以期待都会让人失去自由。当接受别人的期待,事事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你就需要按别人给你设定的剧本演戏,就像你的父母让你考这个大学,那个专业,难免会和你对自己的想法有差异。而这种差异就会成为你的烦恼,让你感受到约束和不自由。
如果你对别人有期待,希望别人按照你写的剧本去演,那当别人不按你说的做或是做得不如你期待的好时,你也会感到烦恼。
如果你想获得心灵的自由,那就既不能接受别人的期待,同时也不要期待别人。如果你这样去做了,那些期待你的人难免不能接受你的行为,那你就会被他们讨厌。
如果想要行使自由,那就需要付出代价,而在人际关系中,自由的代价就是被别人讨厌。
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如果不付出以上这些代价,那就无法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是不能获得自由。
赏罚思维的缺陷
人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满足比人的期待,主要是受赏罚思维的影响。
如果做了好的事情就能够得到表扬,那么没有表扬你还做好事吗?如果你觉得没有人表扬就不做好事,那么你就受到了赏罚思维的影响。这也是赏罚思维的缺陷。
在赏罚式教育之下会产生这样一种错误的生活方式,那就是“如果没人表扬,我就不去做好事”或者是“如果没人惩罚,我也做坏事”。是先有了希望获得表扬这个目的,所以才去捡垃圾。并且,如果不能够得到任何人的表扬,那就会很愤慨或者是下决心再也不做这样的事情。很明显,这是一种不正常的想法。
不活在别人的期待中不代表自私
自私是指那些不接纳别人的期望,却试图让别人无条件接受自己期待的人。
你不活在别人的期待中,不代表你自私,因为同时你也不要求别人活在你的期待中。这种不互相把期望强加在彼此头上的变化,会让关系双方都能轻松下来,不必为了那些执拗而苦恼。放下对别人和来自别人的期待,你就获得了自由。
课题分离
课题分离是一种让人不限于别人期待的和期待别人的武器,要搞清楚究竟是谁的课题的方法非常简单,只需要考虑一下“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
不是你的课题,就不要妄加干涉,把自己的课题与别人的课题分离开来。
课题分离不是放任主义的借口,不是说不干涉不属于自己的课题,就可以不做出任何努力,听之认之。放任是一种不知道也不想知道的态度,而课题分离可能需要你了解情况并随时准备施以援手,而不是粗暴干涉。
课题分离的底层逻辑是能够改变自己的只有自己,任何其他人的干涉都不能改变你。
关于自己的人生你能够做的就只有“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另一方面,别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
课题分离需要更有耐心
有些情况下不进行课题分离而是干涉别人的课题会更加容易。例如孩子总是系不上鞋带,对繁忙的母亲而言,直接帮孩子系上要比等着孩子自己系上更快。但是,这种行为是一种干涉,是在剥夺孩子的课题。而且,反复干涉的结果会是孩子什么也学不到,最终还会失去面对人生课题的勇气。阿德勒说:“没有学会直面困难的孩子最终会想要逃避一切困难。”
人际关系的主动权
当人们想要改善人际关系时,总会有很多担忧,担心对方没有改善关系的愿望,担心对方会为难你等。但当我们决定把改变人际关系的权利握在自己手上时,对方拥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怎么看我、对我主动靠近他这件事持什么态度等,这些与我都毫无关系了。即使对方根本不想修复关系也无所谓。问题是我有没有下定决心,把“人际关系的主动权”总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相反如果你太在乎对方的看法,被认可欲求所束缚,那么“人际关系的主动权”就会永远掌握在对方手中。
写在最后
要想获得自由,就要学着放下你对别人的期待,同时也不接受别人对你的期待,按照自己选定的生活方式去生活。这样做会引来期待者的讨厌,这就是自由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