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4 750

开学延迟,孩子待在家不愿学习就知道“玩手机”的3大害处!

博瑞智家长微课堂 

当下,智能手机已走进千家万户,上到75岁的老爷爷,下到3岁,都能接触到智能手机。

手机普及率越来越高,问题也跟着出来了。

尤其是今年春假假期,由于特殊原因,大家不得不待在家中,孩子们沉迷手机更加成为一个令家长们头疼的问题。

那么,长期沉迷手机,到底会对孩子们造成哪些不良影响呢?

-01-

长期玩手机会对孩子造成哪些不良影响?

影响儿童健康

智能手机伤害孩子视力,导致孩子失明或者伤害孩子颈椎,导致孩子颈椎变形的新闻屡见不鲜,这些伤害都是有形的,可以眼见为实的。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无形的伤害。孩子临睡前玩手机,手机画面过于明亮,会影响人体褪黑素的分泌,导致睡眠障碍。

另外,沉迷智能手机的孩子常常会对运动锻炼表现出消极态度,导致运动能力低下,进而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

让孩子患上抑郁症

有专家表示,花费在手机上的时间越多,越喜欢宅在家里的人,患上抑郁症的几率就越高,经常玩手机的孩子患抑郁症的比例远高于一般孩子。

这是因为智能手机能够快速便捷地让孩子得到满足感,缩短注意力持续时间,让人越来越感到厌倦,所以过度使用手机会让人容易抑郁。

耽误孩子学习

喜欢玩手机的孩子,习惯了手机带来的轻松愉悦的信息,对知识学习感到鼓噪乏味,学习成绩下降。

受到指责后更需要在手机网络里找到慰藉,形成恶性循环之后,孩子逐渐丧失求知欲,产生厌学情绪。

手机可以方便快捷地寻找习题答案,很多学生面对难题不在查找书本,深入思考,完全依靠手机搜索答案,导致了孩子产生思维惰性。

考试没有答案可查,一个不喜欢思考的学生是不会有好成绩的。

每个孩子的时间都是一样多的,精力也是如此,整天沉迷于手机世界里,花费在学习上的时间、精力自然就少了。

久而久之,学习成绩必然下滑。

信息化时代,电子产品终将成为他们这代人生活的一部分,光靠堵是无法阻挡它们终将进入孩子生活的步伐,也是不明智的。

02-

所以,面对孩子玩手机这件事,我们家长也不会坐以待毙!

为了让孩子放下手机,我们开始采取各种措施,刚开始是指责批评、孩子如果屡教不改就会像小白妈妈那样直接断网、更有甚者会直接砸手机砸电脑,闹得家里鸡飞狗跳。

博瑞智小学生训练营主讲赵亮老师在他的《孩子假期沉迷手机解决方案》一课中讲道:

不停地批评、指责、唠叨,这种做法其实是起到了反强化作用,你越是不让他玩,他越觉得好玩,破坏了孩子对家长的信任度的同时,还会引发亲子冲突。

断网、没收手机,这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对沉迷手机的孩子而言,没收手机相当于要了孩子的命。你要是不让他玩,他就要奋起反抗了。

很多家长在经历了前两种方法,发现都没效果的情况下,就开始琢磨着送孩子去网瘾戒除中心了。这种方式是最可怕的,因为网瘾并非是“病症”,电击疗法会对孩子身心造成巨大伤害,还会让孩子对父母产生极大的憎恨,这种憎恨可能是一辈子都无法过去的心结。

在记者的一次采访中,曾接受过杨永信网瘾戒除中心“电击疗法”的一位少年张旭同说道:“我从来不怀疑,我的父母是爱我的,但是方式有问题,依旧不能被原谅。我也曾试着想要和父母和解,但只要想到那段过往,我就放弃了。”

同样被送去网瘾戒除中心的另外一位少年江一帆,在大学毕业后故意选择了离家2000公里以外的地方工作。即便是有假期的时候,他也从来都不回家。

“有一次喝醉了酒和父母谈起这事,他们还很惊讶都这么久了,我怎么还记着这事儿呢!”

江一帆说对于父母而言,他们觉得这件事并没有对他产生什么影响!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直到现在工作多年了,每次走到黑暗处,他都能感受到当时的恐惧感。

也许,这种安全感的缺乏会伴随着他的终身。

正如赵亮老师在《孩子假期沉迷手机解决方案》课中讲道,教育孩子一定要用对方法,错误的方式可能会破坏亲子关系。无论是张旭同还是江一帆,他们的父母肯定是爱他们的,但是一时错误的教育方式,却在孩子心中留下了终生的阴影,导致亲子关系出现永远不可修复的裂痕。

就拿孩子假期沉迷手机的问题举例来说,要想解决孩子沉迷手机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知道孩子沉迷手机背后的心理需求是什么?是缺乏爱、缺乏陪伴、还是缺乏价值感?或者其他的原因?

有些孩子在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能力差、没有朋友,加上父母平时忙于工作疏忽了孩子,所以他只能从游戏中需求陪伴。

而有些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是老师父母眼中的坏孩子,他毫无价值感。而在游戏中,他只要升级升得高,游戏打得好,就会有人崇拜他,他在游戏中体会到了现实生活中无法体会到的快乐,所以他喜欢沉浸在游戏的世界里。

而还有一些孩子打游戏是为了社交,因为同学们都在打游戏,为了融入集体,和大家有共同语言,孩子不得不自己也尝试着玩同学们都在玩的同款游戏。

每个孩子玩游戏背后的心理需求各不相同,作为父母我们不能只看到我们表面能看到的,更要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如此才能“对症下药”,收到良好的效果。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0.2.4 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