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03

一点碎碎念

我小时候学过一点画画的,不过那时没静下心 。再加上那位长辈画国画的,我不太喜欢那种阴郁暗沉呆呆的感觉,所以作罢。家人也没也拿小孩子需要有个长性来要求,也感谢他们这种顺其自然的态度,让我并没有没把画画上升到抵触状态。

后来参加工作偶尔会画水彩玩儿,也总停留在“初学者”的状态,毕竟咱又不用拿它谋生计,怎么开心怎么来好了,我享受的是心流。

再到后来,手机拍照运用越来越广泛我开始喜欢拍摄植物。有些好看的图片,在拍摄时 的确是联想到了某位画家的作品。

这个五一我没有出游,加上天气忽冷忽热,宅家里也是种享受,也就多了些时间看看书什么的。当中很多是关于美术作品的,尤其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油画们。

此时的我已经不是当年学画的状态了,是的,我不想成为画家。

但它不影响我去感知画家们穿越画作呈现出来的感觉。就像是我以前旅行时候喜欢古建筑,它们是凝固的更为真实的历史。行走其中会能感觉到那个年代。

此时的我为了更好了解一副画作,需要了解其历史,政治有宗教。而非年少时候关注绘画技法。

1

一副好的画作除了绘画技法以外 还有巧妙的构图有策略的引导关注注意力;(就像是写作需要“修坡道”,表演需要逐层递进的酝酿观众情绪)

2

需要迎合甲方爸爸,处心积虑拍拍马屁什么的(尤其是那些宫廷画);(怀才不遇的穷书生要是饿死了 对得起自己天赋不)

3

可以技艺创新(比如暗箱)也可以周游列国去借鉴;(可没说要闭门造车啊)

4

还有哦,要有商业头脑(比如某位画家研究铜版画去了,这样可以批量复制)。

伦勃朗的《夜巡》它是在阿姆斯特丹的博物馆是镇馆之宝,但当时画完以后被骂惨了 还严重影响了收入来源。

原因是他收了好些人同样的钱,但是没有给出同样的露脸机会。(这是必然啊,作品必然是有重点有删节的,不然反倒死板无趣)。

记得读到这段时,我心想,他要是会“众筹”就好了。约定这幅画多少钱,然后你们“想上镜”的凑足银两即可。至于后期谁多谁少,你们自己分。你看,成功的把“敌我矛盾”转变成“人们内部矛盾”不就完事儿么。可惜当时这位画家并没有跨界社会心理学哈,可见“跨界”多元思维模型多么重要。

……总之,一副传世的画作有太多可以学习的点了,即便你不打算当“画匠”


哦对了,至少看了一堆画以后个人审美暂时下不来了。

比如我每天日更的植物拍摄,原以为很多存货,今天是找了近两个月的,终于找到一组还行,然后还行的这么七八张里 左挑右捡的 又尝试了后期润色,本着“完成比完美更重要”才硬着头皮完成了上传。(至于明天发布的题材,有点头大ing~)

总之,我相信 多去看好的作品,会潜移默化的影响自己,哪怕你自己都说不出来,它们的影响力会一直在。

就像我小时候看吴道子工笔牡丹那样,到现在都会喜欢花瓣婀娜的线条。

这个是芍药,今年暂时没买到牡丹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