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 | 诗中有画——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红楼梦“香菱学诗”一章里,曹雪芹借林黛玉之口透露了他学诗的心得。

香菱要向黛玉学作诗,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幅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虚的,实的对实的,若是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黛玉又道:“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曹雪芹主张初学诗要多读王维,我理解主要是王维善于营造氛围,就是林黛玉对香菱说的“意趣”,而同时王维的诗画面感又强,特别容易让人理解他的“意趣”。这首《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就是代表。

辋川是王维晚年隐居的地方,裴迪是他在此地结识的文友,二人经常以诗唱和。这首诗的意趣在哪里?我觉得就是诗题中的“闲”字。“闲”这个感觉可不好写,我辈俗人,汲汲于尘务,偶然得闲,却不免闲的发慌、闲极无聊。而同样是闲,到了王摩诘笔下,却是静谧、安详的氛围,如那首《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桂花自落,关卿何事?但细想来,桂花开时,人人都能闻它的香气,却不是人人都会想那桂花落时如何,唯有心意闲静的时候,踏月寻桂,四下悄无声息,踏着细细的花蕊,仿佛听到那细微的花蕊落地之声……

看回本诗。首联和颔联,“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白描景色,已经开始给整首诗奠定色调。苏东坡评价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这两联已经勾勒出一幅“秋山听风图”,寒山、苍翠让读者感觉到夏末黄昏的微凉之意,秋水、暮蝉既加一层凉意,又开始淡淡的引出“闲”字。

倚杖听蝉,临风观柳,诗味到此已经够浓了,岂料后边还有奇句迭出。“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诗人拄杖,缓步出屋,看微风轻拂垂柳,夏末的蝉声日渐衰微。诗人的目光被辋河吸引,落日西垂,就快贴近远远的山际,夕阳映着河水,村口渡头波光粼粼,再看对岸,小小的山村里已升起第一道炊烟……

黄昏的渡口,不光有夕阳吧?还当有暮归的渔船,或许船家正在系缆收桨,船头坐着几只鱼鹰,但诗人用一个“余”字,把其他景致略去,就好像在他的画中,只突出那西坠的斜阳。下句的“孤”字与“余”字作用一样,村中的绿树民居是实的,烟是虚的,可一个“孤”字一下把读者的眼睛栓到了那一缕炊烟上。“上”这个字尤其值得玩味,黄昏、落日、微风、秋蝉,这安详静谧的山居日暮图景已经写到极致,不料诗人还有后手,山村里,一道炊烟袅袅升起,慢慢的,静静的,越升越高,直到消散于微风中,那夕阳就快隐于山后了……

太安静了,这很让人怀疑,极力写静,后边必有响动。就像前面的《鸟鸣涧》,夜静写到极致了,连桂花簌簌落下的声响好像都能听见,突然,“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几声鸟鸣大概是我们听过的最清脆,最响亮的啦!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原来柴门之内还有一位裴秀才!大概两人从中午就开始对饮,纵酒论诗,秀才醉矣!摩诘兄苦笑着摇摇头:这家伙大概又要发酒疯了,我且拄杖自去赏景。果不其然,这位自比楚狂接舆的裴秀才,醉后自然少不了“凤歌笑孔丘”,歌声同那炊烟一起,袅袅散于这日暮的辋川……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诗 | 诗中有画——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