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笔记(5)


回到现实

与其把我目睹的这些故事塞回电视剧里,我更希望自己的世界里充满着真实的生活和真实的人。

 

面对变化

我跟她说,几乎每个来接受心理治疗的人都会担心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是不是“不正常”或者“很糟糕”,然而正是我们对自己的这份诚实,帮助我们理解了生活中所有的细微差别和复杂性。


如果压抑这些想法,才真的可能会表现得“糟糕”。正视它们,你就能成长。


因为他们学到的最重要的事就是,生活就是不确定性的代名词。

 

面对情绪

当咨询师的家人好处是没有什么需要隐藏的情绪,但坏处是面临难关的时候,你会被逼着直面痛苦,完全没机会逃开。)与此同时,这件事总需要慢慢被消化和平息。

 

关注到自己

其实真正脆弱的是我们这些大活人,我们却不愿意承认,而这恰恰更体现了我们的脆弱。

我们被告知要关注自己的情绪,但并不确定自己的情绪是什么,也不知道该拿它怎么办。

现在我得到了真实的生活,我却又开始思考,在现代医学的行医日常中,就没有一点空间能留给人们讲述自己的故事吗?

当下的快照

  心理治疗至关重要的两件事:

第一,询问关于别人父母的事,目的不是为了和他们一起埋怨、评判或指责他们的父母。事实上,关键完全不在他们的父母身上。这类询问只是为了理解幼年经历是如何影响他们长大成人的,这样他们才能把过去从现在的生活中剥离开来,同时也脱下与年龄不再相符的心理外衣。

第二,无论最后结果是“优-”还是“差+”,大多数的父母在抚养子女上都已经尽了全力,只有极少数家长打心底里不希望孩子能过上好日子。尽管如此,大多数人还是会对自己父母做得不够的地方(或是父母的态度和脾气)心存芥蒂。对此,人们需要搞清楚如何处理这种介怀。

最新版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8]中罗列了十种人格障碍,这本临床心理诊断的“圣经”将这十种人格障碍分为三大类群:

A群 (具有古怪、奇异、反常的人格特质)

偏执型人格障碍,分裂样型人格障碍,分裂型人格障碍

B群 (具有戏剧化、不稳定的人格特质)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表演型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

C群 (具有焦虑、恐惧的人格特质)

回避型人格障碍,依赖型人格障碍,强迫型人格障碍

直到最近,大多数心理健康从业者都认为人格障碍是不可治愈的,因为这不像抑郁或焦虑之类的情绪障碍,人格障碍是由长期存在的、贯穿始终的行为模式组成的,它就是一个人性格的一部分。

换句话说,人格障碍是自我协调的,这就意味着行为是与行为人的自我概念同步的,因此有这类障碍的患者会认为是别人在给他们的生活制造麻烦。

而情绪障碍是自我不协调的,所以此类患者对自己的处境感到痛苦。他们并不是自愿要陷入抑郁或焦虑,也不喜欢在离开屋子前把灯开关个十次,他们自己知道自己有问题。

不过各种人格障碍也各有不同。患有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人害怕被抛弃:对于一些人来说,如果他们的伴侣不立刻回复短信,他们就会觉得焦虑;而对于另一些人来说,这可能意味着他们情愿选择停留在一段不稳定、不健全的关系中,也不愿独自一人。

再来说说自恋型人格的患者,谁不认识一两个在不同程度上符合自恋特质的人呢:有建树、有魅力、聪明、睿智,但又惊人地以自我为中心。

最重要的是,就算一个人具有某种人格障碍的特质,那也不代表那个人就一定符合正式诊断的标准。其实每个人都会时不时地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人格障碍——或许是在时运不济的一天,或许是在被逼到绝境、某根脆弱的神经绷不住了的时候——因为它们植根于人类对自我保护、被接受和安全感的本能需求中。(如果你觉得你是例外,那就去问问你的伴侣或挚友会怎么说。)

你可能感兴趣的:(《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笔记(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