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党篇第十⑫-⑭
⑫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⑬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君命召,不俟驾行矣。
⑭入太庙,每事问。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厩:是指的马厩。焚:着火了。“子退朝”,孔夫子退朝回来以后,说:“伤到人没有,是否有人受伤?”“不问马。”对于马没有问。通过这样一句话,就可以看到孔夫子的以人为本,他重视的是人,轻的是财物。
我们再看我们生活当中是不是这样的,当发生一件事情,看看我们第一个念头,第一个思维出来的是什么,在乎的是人还是在乎的财物。可能我们身边亲近的人,发生了什么事情的时候,我们第一反应在乎的可能是人,人没事就可以,损失点财物没有关系。亲近的人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们容易重人轻财物。
但是这句话不同,“厩焚”,马厩着火了。马厩是自家的,孔夫子退朝回来问到:“人有没有受伤?”这个人可能是下人、仆人并不是自家之人,但是马却是自家的马,也就是自家的财物。
这句话当中我们就要深入地思考了,当不是我们自己的亲人,自己的家人和财物相比较之时,看看我们第一个念头,第一个思维出来的是财物还是人,这就是内心仁德的体现了。
当我们遇到一件事情,无论是自己身边的亲人还是他人,甚至是陌生人和财物相对比的时候,如果我们的念头和思维出现的都是以人为本,都是重视这个人是否受到了伤害,而轻财物,这个时候内心就有了仁德。
《中庸》讲:“仁者,人也。”我们看仁字怎么写,一个单人旁,一个二,两个人以上才能体现出这个仁。所以说一个人内心是否有仁德,是看和他人交往的过程当中,是否在想着帮助和利益他人,是否更重视那个人,而轻的是财物。
所以通过孔夫子日常的这样一个行为,我们就可以看到这个仁字在其中。我们再来反观自身或者再去观察身边的人,他的每一句话,他的每一个思维,他的每一个行为,我们都可以从中看到这个人是仁、是德、是忠、是义、是信、还是利、还是欲,其实通过一个人的行为,我们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乡党第十篇讲了很多孔夫子,在日常生活当中的行为,我们可以从这些行为当中去体会圣贤的文化。孔夫子和乡人在一起的时候,“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温和恭顺的样子,似乎很不健谈,但他在工作的时候立于朝堂则不同。
“便便言,唯谨尔。”讲话是很流畅的,很通达的,只不过很谨慎,谨言慎行。当孔夫子和乡里的老者一起饮酒之时,老者出自己才出。无论自己是什么样的身份,无论对方是高低贵贱,我都是要敬老、尊老、守礼节的。当乡里有迎神驱鬼的傩礼这样的活动,孔夫子穿着官服站在东边的台阶,以守护祖上的安宁。
从这些日常的行为当中,都可以看到孔夫子的诚,孔夫子的敬,孔夫子的礼。从这句话当中可以看到孔夫子的仁。所以儒家讲慎独,讲修身,讲约之以礼。无论我们学了多少知识,学了多少典籍,学了多少文化,懂得多少道理,都要懂得修身,来修正自己的行为。
让我们自己的心念,每一个思维,所讲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为都要符合圣贤之道,都要去践行我们自己所学的那些知识,所学的那些道理,把它变成自己的行为规范。
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接下来这段话讲的是事君之礼,如何对待君主的礼节、礼仪和心中的态度。“君赐食”这里的“食”,指的是熟食。已经做熟的食物,必正席先尝之。我们上一讲讲过,有他人送礼,送吃的礼品、礼物,必要当面尝之,以示尊重。所以这里君主赐的熟食,“必正席先尝之”,要坐正自己的位置先尝之以示尊重。
君赐腥,必熟而荐之。腥:是指的生肉。君主赐的生肉必熟而荐之。熟:是煮熟了。荐:是供奉,供奉祖上。古人吃饭之时,先要祭祖的。君主赐的生肉,首先要煮熟,煮熟以后先供奉祖上先敬祖,然后自己再食之。
君赐生,必畜之。畜:是畜养。君主赐的活物要畜养,君赐生无故不杀。君主赐的活物,没有特殊的缘故和特殊的原因是不能杀的,要把它养起来,以示对君主的尊敬之意。
侍食于君,君祭,先饭。陪同君主吃饭之时。君祭:君主是要祭祀祭祖的。先饭:自己先吃饭,但是不吃菜。陪同君主进食之时,君主祭祀,为何自己要先吃饭呢?不以客人自居,我不是客,我是陪同君主一起吃饭。我是侍君的,侍奉君主,但是君主在祭祖,看着自然是不合适的,不守礼。所以我们就低头默默地吃饭,先尝饭,但是不动菜,以等待君主坐下以后陪同君主进食,让吃菜再吃菜。
整个这一段都在讲侍君的礼节。君主赐的熟食,我们自己先要去尝,君主赐的生肉,我们先煮熟,供奉祖上以示敬祖,并且同时有光宗耀祖之意。这是君主也就是我们国家的,诸侯国的国君所赐的食物,先敬祖,祖上用后我们自己才吃。
如果是君主赐的活物,我们要把它畜养起来。陪同君主吃饭的时候,我们不能以客人自居。都是在讲礼,表面上讲的是礼,心中还是那一个敬意在,当我们很敬畏自己的君主,我们事事小心谨慎,谦恭有礼。
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有疾病的时候,君主来探望。东首:把自己的头朝向东。古人的房子住的地方依北墙而卧,但是君主来家里探望之时,我们是不能在靠北的地方而卧的,即使是生病,我们要把自己的床铺抬到南边,也就是靠窗这个位置。这样君主进来之时,君主是站在北边而面向南。
古人以东南方向为尊,所以君主来到自己的家里,要把尊位留给君主。这里所讲的“东首”,是把自己的头朝东。这个时候君主进来之时或坐,或站,和我们平行,位于东面,面朝南。这里有两个原因,其一,东为尊。要把这个位置留给君主。其二,东主气。当人生病之时,就是因为气不足,所以头朝东是有生气之意。
加朝服拖绅。生病是没有办法穿朝服的,但是要把朝服盖在身上。古人讲:“朝服不加身不面君。”不穿朝服是不能面对君主的,所以生病之时把朝服盖在身上。拖绅:就是朝服腰间的大的带子。把带子也要放在朝服的上面,虽然不能穿在身上,都要盖在身上,以示对君主的尊敬之意。
君命召,不俟驾行矣。当君主召见之时,俟:等待。不等待马车驾好就已经开始先行了。看看我们平时着急的时候是不是这个样子,现在我有事情着急出门,当着急之时,这边可能别人在开车,车马上准备好了,可是我们心里很着急,就会自己先往前走,一会儿车追上来的时候,我们再坐车前行。
这个时候我们可能就会想了,有什么区别呢?到达的时间不是一样的吗?是的,从时间上、从事情上看似是一样的,但是心里的态度不同。
我们刚才举的例子是着急之时,这里是君主召见之时,不等待马车驾好,我们已经开始前行了,这是心中对于君主的敬意,刻不容缓。当君主召见之时,我一刻都不能等待,立马开始前行,刻不容缓。
当我们有着急的事情之时才会有这种态度,而这里指的是对君主的敬畏之意,虽然君主看不见,但是心中的敬意一直都在。这句话讲了侍君之礼,侍奉君主的礼节。
表面上讲的是礼,其中一个敬字,一个诚字。有一些事情君主看不到的,比如说君主召见之时,我不等马车驾好就已经开始前行。比如说君主赐的食物必正席而尝之,君主是不知道的。
君主赐的生肉我做熟了以后,先供奉祖上,以示对祖上的恭敬和君主对我们家里的恩宠,别人是看不到的。但是自己心中如果有那个敬意,就会有这个诚意,无论别人是否看到,我们自己都守着那份诚意,绝不自欺。
当我们不自欺,自然就不欺人。有的时候我们觉得看似是在欺骗他人,实则是自己的诚意不足。当我们自己心中有诚意之时,我们不会想方设法地去欺骗他人,去讲一些谎言,去讲一些取悦他人的话。
当我们这样去做的时候,其实都是心中没有诚字,我们不敢去面对自己的内心,所以就不敢直面问题,就会找很多的客观事实,找很多的理由,以掩饰自己内心最真实的声音。
修行以后,我们要想活得轻松自在就是要这个诚字。“诚其意者,毋自欺也。”我们不要自我欺骗,我们要坦诚地面对自己心中的那些问题,当我们心中有那个敬字,有那个诚字,无论对任何人,我们都不需要去表演,都是做给自己的。
入太庙,每事问。太庙,通常指的是诸侯国始封之君的庙宇。孔夫子是鲁国人,入太庙,这里的太庙指的是周公庙。孔子去周公庙,每件事情都要问。这句话我们在八佾篇的时候讲过,“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子闻之曰:‘是礼也。’”
孔夫子去太庙,每件事情都要去问。这个时候有人说了:“谁说孔子知礼呢?”孔夫子听到这件事情,回曰:“是礼也。”正是因为每件事情都要问清楚,这才是礼。
我们在乡党第十篇讲了,孔夫子对人对事的态度,去到不同地方的态度和行为。“入太庙,每事问。”我们体会一下在什么样的心情下,我们遇到一件事情,有可能明知道还要去问清楚?这件事情我们很在意,我们诚惶诚恐,担心出问题,所以遇到事情就问,在太庙当中,问祭祀的具体事情、问祭礼、问祭器,每一件事情可能都要问清楚才能去做,这是一种谨慎认真的态度。
想一想在生活当中、工作当中我们是不是一样的。如果这件事情我是特别在意的,去到这个地方我是特别恭敬的,我的行为就会格外地谨慎,反复地去问,反复地去确认这件事情,以保证它不出错。
正是通过这样一种行为,我们就可以看到,孔夫子对周公的尊重,对周礼的尊重,对自己所推行的道的敬重,和自己谨慎小心的行为,谦逊的态度。
我们在《论语》当中讲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里说到孔夫子入太庙,每件事情都要问。在生活当中或者在工作当中,有的时候我们不敢问。为何不敢问呢?怕。为何会怕呢?就是自己的那颗虚荣心在作怪。
这个事情我明明不知道,我也不敢问;我明明不了解、不清楚,我也不敢问,因为怕别人知道我不懂。这个时候我们不敢问,就会让我们学不到东西,并且让我们的行为会有所失,会有所缺。
当一件事情我们不了解、不清楚的时候,如果我们还不去问,还不去学习,还没有谦逊的态度,这个时候我们的行为就会有偏差,在别人的眼中就是傲慢无礼的。一件事情我们不懂,还要装作很懂的样子,这个时候会给我们所做的那件事情带来损失,会给别人带来伤害。所以孔夫子这种谦逊的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孔夫子本身推行的就是周礼,对于太庙之中的事情、礼节,甚至是那些祭祀所用的器具,孔夫子又怎么会不懂呢?这是其一,他一定是知道其中的礼;其二,即使知道,我们也要详细地问清楚,去确认;我们不可能每件事情都知道,我们也不可能每个细节都了解,所以通过孔夫子这样一个行为,我们要学习的是这种谦逊、谨慎和认真的做事态度。
在生活当中,在工作当中,在生意场上,在人际交往的过程当中,我们恰恰需要的是这种精神。有一些事情我们可能会;有一些事情我们可能不会;还有一些事情我们可能无法确认,似乎好像知道,但是又了解的不是那么清楚,尤其是一些重要的事情,我们就要学习这种谦逊和谨慎的态度,把这件事情问清楚,我们再去做,这样少犯错误,不会给那件事情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也不会失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