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14:换一个角度看世界——改变用途

分隔线之后为原书摘录。它让我想起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或者“以毒攻毒”。它更让我想起了《语言的魔力》中十四种回应术之一:反击其身。以下为几个另外的例子:

A:“我学东西很慢,因为我要花时间去理解新的理念。”
B:“你花了多长时间学到这个观念:你学东西很慢?”

A:“我买不起这个,太贵了。”
B:“如果紧抱这个信念,最后可能要付出昂贵的代价。”

A:“被诊断为癌症,就像接到死亡通告一样。”
B:“这个信念像癌细胞一样扩散了很多年了,也许它到了该死去的时候了。”


观点的出现总有一个特定的背景,并持有一种特定的立场。从中可以产生反转的另一个形式,即通过重新归纳观点来重新解释观点,这样一来,人们不仅可以使提出观点的人感到尴尬,而且还可以花很少的力气加强自己的观点。

法国哲学家布莱士·帕斯卡(1623—1662,还记得压强的单位吗?)曾深入研究赌博中的数学规律,概率论就是由此产生的。他提出和上帝打赌的说法,好让他的同代人相信基督徒生活的合理性。

尽管别的神学家提出通过理性论证来证明上帝的存在,帕斯卡却要求我们设想从赌徒的观点来看待上帝存在的问题。他说,每个赌徒都是为了某种不确定的获利而冒险。然而,我们是如何知道上帝存在的呢?我们只能说不知道,因而这个问题就成了一次赌局,这就是著名的“帕斯卡赌注”。可能很多牧者都或多或少的提过这个。

打赌可能出现四种情况,它们具有完全不同的结果:

(1)如果上帝存在,而且我们相信他,那么我们所得的回报,将会是无限大的;

(2)如果上帝存在,而我们不信上帝,那么这无限的回报我们就会全部损失;

(3)如果上帝不存在,而我们信仰他,那么我们无所得也无所失;

(4)如果上帝不存在,我们也不信上帝,那么我们仍然是无所得失。

用帕斯卡自己的话来说:“如果您赢了,就赢得了一切;如果您输了,您也没有失去什么。所以毫不迟疑地去为上帝的存在下赌吧。”

帕斯卡至少用他的信念说服了一个人,那就是他自己。他的打赌说法也影响了不少同代人。数学家约翰·冯·诺伊曼(1903—1957)后来转为信仰基督教,他说,在做这一决定时,帕斯卡的“打赌说”也起了不小作用。

这一观点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似乎不是感情用事,而使用清醒的语言。这一想法不是说教和预言,而是像一种严格的理性思考。

在反对帕斯卡的观点中,也许最精彩的观点就是改变帕斯卡说法的用途,并把他的说法放到一个新的上下文关系中去。

法国启蒙学者狄德罗(1713—1784)写道:“帕斯卡说:‘如果你们以为自己的宗教是正确的,在这种情况下,一旦你们的宗教是错误的,你们就什么风险也没有。但如果你们深信,你们的宗教是错误的,一旦这一宗教是正确的,你们就会冒所有的风险’。一个伊玛目(清真寺的教长)也完全可以这么说。”

这确实是帕斯卡打赌说法的弱点。因为一个穆斯林也可以同样的方式来宣传伊斯兰教,这样的话,这一打赌至少不适用于为某种特定的宗教生活方式作宣传。那我们该怎么做呢?相信所有的宗教?这可行不通,因为各种宗教是相互排斥的。所以这一漂亮的打赌说法就失去了说服力。

从这一例子可以引伸出普遍的道德规范:人们在收集一种观点时,都应该自问一下,我还能够把这一观点运用到什么地方?而要这么做,就要改变应用的对象。

我们可以毫不胆怯地从别人那里拿来他们的观点,并使这些观点改头换面。创造力并不是从虚无产生的,而且从其本质来看,是要把现有的东西改变用途。

我们可以用大自然母亲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大自然所谓的创造力并不能归结为重新创造,而应该归结为是不断地把已经存在的东西进行再创造。我们可以把这称为是在活生生的客体上进行拼贴:大自然把一个颌骨关节变成耳朵的踝骨,让一个肠袋起到肺的作用。鱼的脊柱是为了帮助尾巴的运动,而在人身上,就变成了支撑脑袋的作用。


延伸阅读:《思维的艺术:如何像哲学家一样思考》【德】延斯·森特根

(待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哲思14:换一个角度看世界——改变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