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观点与发展观点

一.动力观点

心理动力学是弗洛伊德学说的核心内容,精神分析理论也被称为“动力学派”。他认为:人类行为的动机来源在于心理能量,这些能量又出自先天的驱力和本能。这就是精神分析的动力观点

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力比多”,是人的性本能,但不是心理发展的唯一动力。本能有二,一是性本能,二是营养本能。作为自我保存的本能—-营养本能,也是自我发展的动力。所以,弗洛伊德所说的心理发展动力,是性本能和营养本能的复合体。保存和种族延续两种本能同时促进心理发展,这才是弗洛伊德心理动力观点的全部。

最初,弗洛伊德假定有两大类基本的驱力:(1)同自我或自我保护有关的驱力,包括饥、渴及其他与生存有关的生理需要,它们是使个体生存所必须满足的。(2)性爱的驱力,同性欲望和种系的繁衍有关。弗洛伊德更看中性欲望,并把这个概念极大地扩展为既包括性欲望,又包括所有其他的需求快乐或与他人进行身体接触的欲望。弗洛伊德把性欲的能量源泉叫作力比多(libido),认为这是驱使人寻求各种感官快乐的心理能量。

在弗洛伊德的晚年,就心理动力观点,他提出了与自己原有观念相矛盾的假说,即生本能与死本能。生本能指向生命,代表爱和建设的力量;死本能指向毁灭,代表恨与破坏的力量。这两者同时并存。当生的本能超常发展后就启动了死本能。死本能,是生命发展的另一种对立力量,代表人类潜伏在生命中的破坏性、攻击性、毁灭性。死本能是个体的一种向内的自我破坏的倾向。人只要活着,死本能就受到求生欲望的妨碍,因而对内的破坏倾向转向外部,以侵犯的形式表现出来。侵犯是以社会不允许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伤害意图和冲动。若以社会认可的形式表现,则属于竞技、冒险等。侵犯冲动作为一种心理能量,必须宣泄出来,否则不利于身体健康。社会认可的宣泄方式,像体育比赛等,可视为替代性的侵犯冲动的释放途径。

二.发展观点

弗洛伊德理论的发展观点是动力观点的延伸,即对心理动力的动态描述。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中的本能欲望,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总要通过身体的不同部位或区域得到满足并获取快感。而在不同部位获取快感的过程,就构成了人格发展的不同阶段。他认为,性心理的个体发展,可他为如下五个阶段(或时期):

(1) 口欲期(0~1岁左右),其快乐来源为,唇、口、手指头。在长牙以后,快乐来自咬牙。

原始欲望的满足,主要靠口腔部位的吸允、咀嚼、吞咽等活动获得满足。婴儿的快乐也多得自口腔活动。此时期的口腔活动若受限制,可能会留下后遗性的不良影响。

成年以后,有人沉溺于吃喝,抽烟,酗酒,还有的嗜咬嚼、贪吃等,或者喜欢挖苦、嫉妒等,甚至在性格上悲观、依赖、洁癖者,都被认为是口腔性格的特征。可能就是口腔期发展不顺利所致。即因为这一阶段满足太多或太少而形成的口唇期人格障碍。

(2) 肛欲期(1-3岁),其快乐来源为:忍受和排粪便,肌紧张的控制。

这一时期,儿童追求快感与父母控制排便会发生矛盾。如果解决得顺利,儿童则可形成独立能力的性格,表现为自我决定行动,无过分的羞耻感,心理矛盾少,较易合作等;如解决得不够顺利,易形成固着,形成肛门期性格,或者故意大方,爱整洁,或者冷酷、刚愎、吝啬、固执、反社会等。

所以,训练儿童排便,应不过分,不过早。

(3)生殖器期(3-5岁),其快乐来源为生殖部位的刺激和幻想,恋母或恋父(伊勒科特拉情结)。

这一时期,要注意认同,认同角色,即无碍。

(4)潜伏期(5-12岁),这时儿童不对性感兴趣,也不再通过定位于躯体的某一部位而获得快感。这时,儿童的兴趣转向外部,去发展各种知识和技能,以便应付环境的需要。这也正是儿童进入初等教育的时期。

快乐来自于外界,特别是同性伙伴、小朋友等。

(5)生殖期(12岁以后),逐渐转向异性。这一阶段起于青春期,贯穿于整个成年期。

弗洛伊德认为在性心理的发展过程中如果不能顺利地进行,如停留在某一阶段上或遇到挫折而从高级阶段倒退到低级阶段,都可能造成行为的异常。因此,这就成为各种神经症或精神病的根源。

他还认为,成人的人格基本组成部分在前三个阶段;儿童早年的环境、经历对成年后的人格形成有重要作用;成人的变态心理、心理冲突可追溯到早年的性心理创伤等。

对照发展观点,不由得感慨:真是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啊。俗语真是有道理。

也难怪《金刚经》上讲:“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大道从来都是相通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动力观点与发展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