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桐侃教育|“我终于把儿子吼成了窝囊废”

1.不会好好说话的父母,是孩子性格缺陷的元凶

最近在《超级育儿师》里看到一对素人母子,3岁的儿子经常蛮不讲理,只会歇斯底里地哭,母亲非常暴躁,习惯用大吼大叫来解决一切问题。

节目组跟拍了母子相处的一些日常:

孩子跟着妈妈逛菜场,他对菜场的一切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是妈妈毫无耐心地打击孩子:

“不许再烦我了!不许再问我了!”

从菜场回去的路上,孩子一直小跑跟着妈妈,哭着喊着要妈妈抱,妈妈丝毫不安抚孩子的情绪,只会重复着对孩子吼:

“我拎着东西怎么抱你?”

孩子在家里玩小汽车,发出了声音,妈妈瞬间暴跳如雷:

“你不许发出声音!我最讨厌吵了!”

这位妈妈不解,自己的儿子怎会如此烦人,却意识不到,这个家最大的噪音是自己发出来的。

为了让妈妈感受孩子每天身处的环境,节目组为这个妈妈准备了一场挑战,前往声音体验场所,听一听自己平时是什么样子。

当那些日常的“大吼大叫”劈头盖脸地砸向自己的时候,妈妈才意识到自己的语言具有巨大的杀伤力,她的情绪渐渐崩塌,最终浑身颤抖地捂住耳朵,蹲在地上失声痛哭。

《儿童发育杂志》发表过一项研究结果,父母冲着孩子大吼大叫,会产生类似于体罚的后果:孩子焦虑、压力和抑郁的程度增加,行为问题也随之增加。

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是每位父母的必修课,无论孩子犯错与否,父母都应好好说话,大吼大叫不仅对改变孩子的言行无效,还会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一定的伤害。

2.语言暴力是孩子一生的伤痛

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说:孩子的心理产生自卑感,变得以自我为中心,可能是由于身体缺陷带来的影响,也可能是成长环境造成的。

比如,家长对孩子采取了错误的教育方式。孩子会认为,生活充满了苦难,因为对周围的环境产生一种敌对的情绪。

波兰的公益广告《The Orphanage》讲述了孤儿院里的一对姐弟选择养父母的过程,孩子可以透过玻璃房,看到四对夫妻的相处日常。

第一个房间里,夫妻二人看到孩子,心有灵犀地相视一笑,然后宠溺地看着孩子,面对这对夫妻,孩子嘴角上扬,心情很好。

第二个房间里,俩夫妻正坐在一起愉快地聊天,妻子看到孩子热情地递了一杯橙汁,孩子的脸上有藏不住的笑意。

第三个房间里,夫妻二人都特别和善,丈夫看到孩子,绅士地蹲了下来,和孩子的视线齐平,孩子的眼神里充满了信任。

而第四个房间,丈夫酗酒,把家里搞得一塌糊涂,妻子指着一片狼藉,扯着嗓子和丈夫争吵,孩子的笑容渐渐凝固,瞪大双眼,惊恐而无助地看着眼前的场景。

最终,孩子们没有选择,被迫跟着最后一对夫妻走了,回家的路上,夫妻二人持续着争执,丝毫不顾及孩子的情绪,孩子们的眼神没有一丝光亮,有的只是无尽的绝望和悲凉。

可见,父母的脾气和性情关乎孩子一生的幸福。习惯于大吼大叫的父母会影响到孩子的情绪,最终导致他们安全感缺失,变得敏感而脆弱。

知乎有位匿名的网友分享说,我的父亲脾气就很不好,常常莫名其妙地冲我吼,我一直活得小心翼翼,害怕不知道什么又会被骂,长此以往,导致我十分敏感,我会特别在意别人的情绪,一旦当他人的态度有变化,我就开始不断反思是不是自己哪里做得不够好。

另外,我还十分易怒,我发现我好像慢慢变成自己最讨厌的样子,如同父亲那样。

弗洛伊德说,人的精神疾病与性格缺陷往往是童年时期造成的。

父母的吼叫对孩子来说不仅仅只是简单的批评,而是如同一把利剑,直戳孩子的心灵深处。利剑所刺的伤口也许会随着时间愈合,但伤疤会随时提醒他,被刺的时候有多痛。

幼小的孩子如同娇嫩的花朵,只有用爱滋养,才能开得娇艳灿烂。

3.大吼大叫是周而复始的悲剧

父母对孩子大吼大叫的阴影可以伴随孩子一生,也许他永远都得不到救赎。

Diane Dweller写过自传《妈妈、狂躁与我》,文中她回忆了自己从小生活在对妈妈的恐惧之中。

她的妈妈非常暴躁,会毫无理由地对她和姐姐发脾气,大吼大叫更是家常便饭。

为了在家庭当中得以“生存”,她拼命地去降低自己的存在感,更是毫无底线地去满足母亲所有的要求,可无论做得有多好,母亲总有理由数落她、挑剔她。

她永远都达不到母亲的要求,她每一天都活在自我否定的阴影里。

在她17岁那年,她遇到了比他大八岁的Tony,Tony对她关怀备至,给予了她从未有过的温暖和幸福,她想,原来在母亲眼里一无是处的我,竟然也有人爱。

从来没吃过糖的人,感受到了糖的甜,她迅速坠入爱河,和Tony结婚。

为了紧紧握住这颗来之不易的糖,她拼命对丈夫好,可丈夫仍然不满意,经常指责她、骂她没用。

她逃离了母亲的“深渊”,却又落到了另一个深渊里。也许是受母亲的影响,她常年都觉得自己很差劲,不配得到爱,即使是丈夫的错,她宁可降低自己的存在感,也不愿意离婚。

母亲常年的打击和大吼大叫,让Diane Dweller特别缺爱,为了得到更多的爱,她变成了讨好型人格,只有不断地去满足他人,才足以换回一点点的爱和回报,直到成年后,组建新的家庭,这种性格都没有改变过。

我特别能理解Diane Dweller,因为我的母亲也习惯对我大吼大叫,她看不到我的任何优点,却会厉声呵斥我所有的错。

我时常觉得,我只有讨好别人,才配得到肯定。工作以后,我会把所有的工作失误都归咎于自己,我更是不敢拒绝任何人,会把所有的活揽下来。

即使我拼命想改变,也仍然逃脱不了“讨好型人格”的命运。

4.温柔而坚定,才能教出好孩子

我们看到孩子错误的时候,要先去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初衷。

泰国拍过一则广告,妈妈们在等孩子们放学,孩子们来的时候,都一身烂泥,脏兮兮的,妈妈们见此都惊呼,无一幸免地对孩子大吼:

“我的天!妈妈最讨厌你脏脏的了!你去干什么了!”

但没一会儿,妈妈知道了孩子邋遢的真相。

原来,孩子们在来的路上,看到一位老爷爷的推车坏在了泥地里,车上的东西洒落一地,为了帮老爷爷搬东西,才把自己弄得一身泥的。

妈妈们看完后,都很感动,但也对孩子特别愧疚。她们眼中的孩子调皮捣蛋爱闯祸,可这些孩子们比她们想象的都要善良和天真。

下一回,不要忙着指责孩子,也许他的初衷会感动到你。

当了解孩子的想法之后,如果孩子真的做错了,我们要温柔且坚定。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小孩儿上学总迟到,老师找了孩子妈妈谈话。妈妈知道了以后,没有打骂孩子,而是心平气和地问他:“为什么你那么早出门,但是总迟到呢?”

孩子见妈妈没有责骂的意思,就放心地说出实情:“我在河边看日出,太美了!看着看着就忘了时间。”

妈妈听完就笑了,第二天陪着孩子一起去河边看日出,看到眼前的美景,妈妈也感慨万分:“儿子,发现这么美的风景,你真的太棒了。”

这一天,孩子没有迟到。放学回家后,儿子发现书桌上多了块精致的手表,手表下还压了一张纸条,是妈妈写给他的:“因为日出太美了,所以我们要更加珍惜时间和学习的机会,你说是吗?爱你的妈妈。”

从此,孩子很少再迟到了。

教育家爱尔维修说过:“人刚生下来都一样,仅仅由于环境和教育的不同,有人可能成为天才,有人则变成凡夫俗子甚至蠢材。

即使再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方法得当,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们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儿童的心灵。

温柔善待每一个孩子,给他们的心灵筑上最坚实的防护,让他知道:

有爸爸妈妈托底,爬再高也不用怕坠落,走再远也不用怕迷路。

以上图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两人同行,1人免单~

疏桐魔力牛津自然拼读课程邀请你和小伙伴一起来参加~

在线直播1v6小班教学形式,1个月就让孩子爱上英语!

适合对象:4-8岁

详情请加微信:lotus462243备注“魔力牛津”

现在分享朋友圈即可获得免费正课体验~~~

记得关注我们“小小疏桐”微信公众号哦~~~

你可能感兴趣的:(疏桐侃教育|“我终于把儿子吼成了窝囊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