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学习第67天

孟子曰:“伯夷,目不视恶(è)色,耳不听恶(è)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横(hèng)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与乡人处(chǔ),如以朝(cháo)衣朝(cháo)冠(guàn)坐于涂炭也。当纣之时,居北海之滨(bĪn),以待天下之清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

伊尹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曰:‘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jué)后知,使先觉觉(jué)后觉(jué)。予(yǔ),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此道觉(jué)此民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与(yù)被(p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nà)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

柳下惠,不羞污君,不辞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yÌ)而不怨,阨(è)而不悯(mǏn)。与乡人处(chǔ),由由然不忍去也。‘尔为尔,我为我,虽袒(tǎn)裼(xī)裸裎(chéng)于我侧,尔焉能浼(miǎn)我哉?’故闻柳下惠之风者,鄙夫宽,薄夫敦(dūn)。

孔子之去齐,接淅(xĪ)而行;去鲁,曰:‘迟迟吾(wú)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chǔ)而处(chǔ),可以仕而仕,孔子也。”

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rèn)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智,譬(pÌ)则巧也;圣,譬(pÌ)则力也。由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尔(ěr)力也;其中,非尔(ěr)力也。”

译文:

孟子说:“伯夷,眼睛不看邪恶的事物,耳朵不听邪恶的话语。不是理想的君主,不去侍奉。不是理想的百姓,不去驱使。天下安定就出来做事,天下动乱就退而隐居。施行暴政的国家,住有暴民的地方,他都不愿去居住。他觉得与村俗的人相处,就像穿戴礼服礼帽坐在泥土炭灰上一样。商纣时代,他住在北海的海边,等待天下的清明。因此,听说了伯夷作风的人,贪婪的变得廉洁了,懦弱的立定志向了。”

伊尹说:‘服侍谁,还不是君主?驱使谁,还不是老百姓?’天下安定出来做事,天下动乱也出来做事,他说:“天生育了这些百姓,就是要使先知道的去开导后知道的,使先觉悟的去启发后觉悟的。我是上天生育的百姓中,先觉悟的人,我将用尧、舜之道来使百姓觉悟。’他觉得天下的百姓中,如果有一个男子或一个妇女没有受到尧、舜之道的恩泽,就像是自己把他们推入山沟里一样。他就这样把天下的重任担在自己肩上。

“柳下惠不以侍奉坏君主为羞耻,也不以官职低为卑下。入朝做官,不隐藏才干,但一定遵循自己的原则。丢官去职而不抱怨,倒霉穷困而不忧愁。与村俗的人相处,他怡然自得不愿离开。“你是你,我是我,你即使在我旁边赤身裸体,又怎能玷污我呢?’所以,听说了柳下惠作风的人,狭隘的人变得开阔了,刻薄的人变得敦厚了。

“孔子离开齐国时,捞起正在淘洗的米就上路;离开鲁国时,却说:‘我们慢慢走吧,这是离开祖国的态度。’应该速去就速去,应该久留就久留,应该闲居就闲居,应该做官就做官,这是孔子的作风。”

孟子(接着)说:“伯夷是圣人中清高的,伊尹是圣人中负责的,柳下惠是圣人中随和的,孔子则是圣人中最合时宜的。孔子可以说是集圣人的大成。所谓集大成就像开始奏乐时先敲镈(bó)钟(独立悬挂的大钟),最后击玉磬来结束。镈钟的声音,是(旋律)节奏的开始;玉磬的声音,是(旋律)节奏的结束。有节奏地开端,要靠智慧;有节奏地终结,要靠圣德。智慧好比技巧,圣德好比力气。就像在百步以外射箭,射到,靠的是你的力气;射中,就不是靠你的力气了。”




今日学习:

1、伯夷、伊尹、柳下惠和孔子有什么差别?

伯夷、伊尹和柳下惠是《孟子》常常提及的三个人。他们分别代表了三种类型的求圣之道:消极的理想主义、积极的理想主义和平实的现实主义。

伯夷此人,明辨是非,划分清浊,任何有害于自己清誉的事情坚决不做,因此才会宁死不屈,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之下。向他学习,能懂得自尊自爱。

伊尹此人,积极入世,辅佐帝王,他既不躲避恶,也不容忍恶,而是通过推广尧舜的仁政,来惩恶扬善。向他学习,能获得勇往直前的信心。

柳下惠此人,了解善恶之间是不能彻底区分的,所以他只追求清者自清,只要把自己的职责和义务尽到,生命就已经完备了。向他学习,能学会如何与社会和解。

而孔子,则是以上三人的集大成者。他与时偕行,如奏乐有始有终,而旋律又随乐曲的进行而变化,不机械单调,也不偏执狂妄,是最能通权达变之人。

2、改变,或许能让人豁然开朗

随便浏览一下考研论坛,我们总能发现这样的帖子:“考研二战,寻找一起学习的队友”“我考研三战,这次必须成功”“我已经五战了,就问谁比我更了解考研”。放眼隔壁的公务员考试论坛,这种“复读生”更是数不胜数,甚至有人从毕业开始就在家认真备考,直到三十多岁还不肯放弃。

虽然这些同学为目标勇往直前的决心令人赞叹,但若把考研或者考公当成自己唯一的出路,这种想法似乎也略显偏激。我们的确应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生活,但方式本身不应该成为形式上的桎梏。

学会改变,并不意味着失败,而是根据生活现状积极调整方向,寻找更适合自己的道路。人生从来不只有一种成功的方式。

你可能感兴趣的:(孟子学习第6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