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3】亲子阅读儿童文学系列之《王尔德童话》

我是昭君,我想记录我生活工作的点点滴滴,今天是我每日一篇文章的第1083天。


1900年11月30号,王尔德在阿尔萨斯旅馆逝世了,他的一生都在追求极致的美,就连去世他也要提前挑到一个法国这样浪漫国度的艺术街区。如果有机会带孩子去法国巴黎,一定不要忘了去这个地方看一看。

王尔德被世人传颂最广的两个方面,一个是唯美主义,第二个就是王尔德悖论。美国著名的诗人布罗茨基,曾经在诺贝尔演讲词当中说到,人首先是一种美学的生物,其次才是伦理的生物。

王尔德的一生都在演绎这句话。那么王尔德唯美主义到底是什么呢?他曾经说,一切好的艺术作品都是在追求纯粹的艺术效果。唯一美的事物就是与我们无关的事物。

就是说,王尔德所追求的艺术境界是至纯至美的,不能容忍丝毫污秽,不能掺杂任何细沙的。我们都知道,追求一种极致的东西就是伟大,因为极致的东西几乎完美,而完美的东西又几乎不存在。所以,王尔德唯美主义的伟大,就在于他追求极致的美,又呈现极致的美。

英国评论家麦克斯·比尔博姆就曾经说道,早在1880年以前很久,美就已经存在,但让美登台亮相的却是王尔德。

顺着他的唯美主义思想,我们马上就能够感受到的是他令人震撼的悖论。那么,他的悖论是什么呢?为什么王尔德悖论令人震撼呢?

用我们今天的话说,王尔德就是个段子手。他的悖论就是一个个的“金句”,如果他生在当代,想必会成为粉丝超多的“网红”王尔德。

王尔德生前被无数人追捧,英国国民为他疯狂。国家最好的剧院为能演出他的剧本而感到骄傲自豪。在他死后,不断有人研究他,为他立传。就连被人称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传记作家《乔伊斯》的作者艾尔曼,花了20年的时间写下了《王尔德传》。其后,艾尔曼就与世长辞了。

艾尔曼就说,王尔德的悖论翩翩起舞,他的才智闪闪发光,他的语言当中充满了自嘲趣味和放纵。毫无疑问,他是那个时代最星光璀璨的人物。在五四运动时期,王尔德被传入了中国。陈独秀崇拜他,郁达夫深受他的影响。叶圣陶说自己的童话借鉴他。巴金亲自翻译了他的童话。周作人不断组织有关王尔德美学的讲座。

这些大师的追捧,不正说明了王尔德堪称是大师中的大师嘛。王尔德的童话一共只有九篇,可就是这短短的九篇童话,有人认为他的艺术成就远远超过了《一千零一夜》,超越了安徒生和格林兄弟。为什么会有这样“过分”的赞誉呢。大朋友又该如何引导小朋友来读这本童话呢。

在这九篇童话当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快乐王子》。在这个悲剧结尾的童话里,大朋友能看到什么呢,又应该如何理解快乐王子和燕子这两个角色的深刻内涵呢。

在快乐王子身上,我们看着他一次又一次地让燕子叼走自己身上的宝石、金片。他牺牲了外在美,却让自己的内在美肃然升华。另外,快乐王子活着的时候,他是无忧无虑的。成为雕像之后,他的心是铅做的,铅做的心反而比快乐的心更有了善和美。

这种反差不恰好证明了,美不是为了满足一己之私,而是超私欲,超功利的吗。而燕子作为快乐王子的信使,它原本是打算飞往埃及过冬的。它不断地幻想埃及的场景,它说,伙伴们在埃及等着我,他们正在尼罗河上飞来飞去,同朵朵大莲花说着话,不久就要到伟大法老的墓穴里去过夜了。

王子每一次请求他当信使,燕子都在幻想,在埃及的伙伴们在干些什么呢。燕子当信使的每一次来去,都是幻想与现实的一次对比,一次冲突,一次爱的主题的深化。

王尔德童话不像《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那样,结局是圆满而欢喜的。它的童话结尾常常萦绕着极致的悲伤。而这种极致的悲伤,恰好是他思想的体现。

王尔德曾经对自己的儿子说,真正美的东西都是让人忧伤的。鲁迅先生也提出,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所以换成大白话就是说,极致的悲伤会产生极致的美。

不仅《快乐王子》是这样,另一片《星孩》也是这样。如果有一个孩子,他是被人收养长大的,但长大以后他并不懂得感恩,屡屡地做出让人特别失望的事。针对这种孩子该怎么办呢?

这个孩子就是星孩,他因为美貌而骄傲,捕捉野鸟取乐,伤害蜥蜴和鼹鼠,瞧不起他的养父养母。把他们唤作是自己的奴隶,他连自己的亲生母亲都不认,特别狠心地对母亲说,你太丑陋了,我宁愿去吻毒蛇,去吻蟾蜍,未必要吻你。

后来,他受到了上帝的惩罚,相貌变丑,变成了一个狠心的魔术师的奴隶。变得丑陋后的星孩悔悟,意识到自己以前的种种劣迹,踏上一条自我救赎之路。他要寻找自己的母亲,而这一条布满荆棘和苦难的自我救赎之路,其实就是星孩父母对他的考验。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星孩走过的最长的路,就是父母的套路。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星孩的父母为了考验他,锻炼他,让他在恶毒的魔术师手里,受尽了折磨。魔术师让他去森林里寻找金币,如果找不回来就要受到惩罚。在寻找金币的路途当中,星孩救起了掉进陷阱里的兔子。这只兔子为了报答他,带星孩找到了金币。可是在星孩准备带回金币的时候,他又看到了一个可怜的麻风病人。这个时候,他不再像以前那样,拿一块石头扔他,而是把金币送给了他。

接连三次都是这样,最后一次,魔术师说,如果再没有带回来金币,就要把星孩杀了。当他回去以为自己必死无疑的时候,推开门,他发现自己到了一个巨大的广场上。这就是国王的宫殿。原来星孩是国王的儿子,那个讨饭的女人就是王后,是他的母亲。而那个乞求帮助的麻风病人就是国王,是他的父亲。

这个时候星孩才知道,原来这些苦难,都是父母对自己的考验。但是星孩受的苦难太大了,以至于做了三年的国王,他就去世了。而后来继位的却是一位很坏的国王。

这篇童话在结尾和传统的童话相去甚远。王尔德一骑绝尘,跑入了与众不同的轨道。星孩父母的考验,让他从幸福骄傲的云端,跌入到了艰辛苦难的尘世里,直到他受尽了折磨,身心俱疲,心灰意冷,才获得了救赎。这种遭遇的苦难,并不是说星孩的父母不爱他,只不过这种爱是世俗的爱,是有条件的爱。而不是作者毕生追求和赞美的那种纯粹的爱。

王尔德认为,爱与苦难已经结成了相生与共的关系。爱因为与苦难而生,也因为苦难而摧残。纯粹的美在生活当中是找不到立足之地的,纯粹的爱也难以寻求。所以他投身艺术,追求纯粹,追求极致的美。

他认为,唯有通过艺术,而不是别的,我们才能实现我们所追求的至善至美;唯有通过艺术,而不是别的,我们才能保护自己免于实际生活中的可悲的沉沦。

可能大朋友依然会有疑问。就算是这样,那为什么星孩死后继位的是一位恶毒的国王呢。

王尔德急转直下,把喜剧化为悲剧,又在结尾让悲剧升华。他用恶毒的国王来对比星孩的纯粹。反差之中把悲剧无限地拉大,放到一种极致的时候,唯美主义就显现出来了。

《夜莺与玫瑰》、《忠实的朋友》、《渔夫与灵魂》、《自私的巨人》、《神奇的火箭》等等,都是通过对比和反差,让某一种品质好到极致或者坏到极致,然后王尔德把好的毁灭,又让其在某种意义上永存,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在这九个独特的童话当中,我们看到了极致的美。王尔德像一个魔术师,他把童话写得与众不同而且深刻。小朋友看到了不一样,大朋友看到的是深刻。当其他通话被称为作品的时候,王尔德的童话一定是被称为艺术品。

王尔德是一个把美描绘出来的作家,美在很多人的眼里是一个概念,但是在王尔德的笔下是一幅又一幅具象的画。如果用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来类比童话水平的话,那王尔德的这些童话就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第三重境界了。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似乎不可能存在这么极致的对立,但在王尔德童话里随处可见。这也刚好体现了王尔德为艺术而艺术的追求。我们在共读的时候,可以潜移默化地给小朋友灌输王尔德的美学,可以让孩子摘抄几段自己喜欢的语句,进一步地感受一下王尔德语言的魅力。也可以和小朋友一起探讨,为什么悲剧比喜剧更容易体现美。

你可能感兴趣的:(【1083】亲子阅读儿童文学系列之《王尔德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