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日

 谨以此短文,帮助三妹一汀回到童年。

                                 ——题记

        三妹一汀在野渡博文《卤心肺》里留下评论:“小时候吃的东西都觉得香,还记得太和那个被称为cong的东东, 一口下去, 鼻涕眼泪一大把,才两分一个 ,吃了还捞肠刮肚的。” ,估计很少有人知道评论中的“cong”是什么玩意,就连她,恐怕也只停留在童年记忆里,她甚至写不出那个字来。其实, 她提到的“cong”,应该叫做“冲”(念chong,去声),是一种自制食品,仅仅存在于我的家乡太和镇,且只在过春节时才有的卖,卖冲的全镇不会超过三家。到如今,已经鲜见了,制作技艺恐有失传之虞。我以为,就“冲”这种独特食品的制作工艺,大可申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三妹所言吃“冲”的感觉是极真切的,“一口下去, 鼻涕眼泪一大把”,那感觉类似于吃生葱或生大蒜,直冲鼻子。我想,“冲”便因此而得名。当年“冲”卖的很便宜,两分钱一个,是孩子们最喜欢的零食,虽然被“冲”得泪水涟涟,却是乐意花钱买罪受似的围着卖“冲”的小摊眼巴巴地等待着两分钱一“冲”。一汀小时候随了小姨妈到太和来过春节,这“冲”是非吃不可的,难怪印象深刻。那时,一汀长得那个胖哦,脸像裂口的红苹果,个子也矮,眼睛贼尖,跟着大人们后面屁颠屁颠的逛一趟街,总能捡到几分钱。可别指望她像歌里唱的那样要把钢镚儿交给警察叔叔,她可缺少那点高风亮节,往往口中念念有词“鸡公叫,鸭公叫,各人捡到各人要”,捡来几分钱,也够买上一两个“冲”。不过,虽然她捡钱很能干,但我可以证明,大多数时候买冲吃都还是花的压岁钱。一汀吃了冲之后,裂口苹果就像花猫了,那形象,蛮顽强的。

        我家老屋还没卖给别人那会子,回小镇过年,觅“冲”,还有一家在卖,味道和从前一样,价格却涨到了五毛一个。如今问起小镇的的人,都说已经好多年没有人卖“冲”了。我问过许多其他乡镇的人,他们都不知道天底下有这样的食品,倒弄得我讪讪的。

        对“冲”的历史,我未加考证。但对“冲”的做法,从娘那里略知一二,不妨说与大伙听听,也算传承饮食文化。做“冲”,首先得做“冲汁”,真正让吃冲的人鼻涕泪水一大把的就是这东东。据我考证,冲汁的做法是把油菜籽炒熟,然后舂成细末,加水成酱状,装搪瓷盅里密闭一两天即可。第二步得做“冲皮”,也就是烙皮,先把面粉调成稀糊状,再把铁锅烧烫,炙油,火不宜旺,然后用包裹成团的纱布蘸上面粉糊在铁锅里转一下,薄薄的皮儿就成了,约莫巴掌大。一般一斤面粉可以烙几百张皮。接着就是备菜,海带丝、豆芽、细粉条是需要煮熟的,萝卜丝、莴笋丝、胡萝卜丝,生的就成。然后备调料,一般是红油辣椒、酱油(有时食盐水替代),麸醋是必需品。一切准备好之后,就可以做“冲”了。把冲皮摊在手上,用筷子蘸冲汁涂抹在皮上,如果想冲得厉害,可以多抹一些;接着依次蘸盐水(酱油)、红油辣椒涂抹均匀,然后把海带丝、粉丝、萝卜丝、豆芽、胡萝卜丝、莴笋丝一样夹一点放冲皮上,再卷起冲皮成筒状,底端抄起来成为缩微襁褓样,一个“冲”就做成了。至于吃法么,简单,就是让吃的人用手拿着,卖家提了装麸醋的壶朝开口处淋醋,见“襁褓”里醋快溢出时,迅速塞进嘴里。嘿嘿,立马见效,只感觉鼻涕泪水一下涌出来,那便是“冲”味美妙了。

        神奇吧?只可惜在网上找不到图片,有些抽象。不过,在我记忆中,这“冲”和三妹一汀倒是绝佳搭配,隐约又浮现出胖乎乎的裂口红苹果脸,嘴里包着一大个“冲”,满脸鼻涕泪水,下巴还挂着流出来的醋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