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1

这是一本“回望来时路”的书,这是一篇“对话自我”的文。

叙述是一种梳理,梳理也是一种疗愈。这是此时我的叙述,叙述并非一成不变。

第一期第一节作业1:我为什么学咨询

我想学咨询/心理学/成为心理老师的动机是...

你做咨询师的动机是什么?

这个问题要从“你为什么学心理学?”开始问起。

因为兴趣,因为好奇。在我大学初期,面对他人的问询时,我总是这么回答。

没毛病,这是一个标准回答,披着防御外衣的标准回答。

那时,总气愤于他人“学心理学的大多心理有病”的论调。

后来,也不那么气愤了。误解嘛,哪里都是有的。

也渐渐承认,会选择这个专业,是有一定自身原因的。至少在那时,心底是有过这样的判断与期待的:觉得自己性格不够好,觉得自己在人际关系方面总打不开局面,觉得自己有很多困扰,却无从寻求帮助,希望自己有能力应对哪些无能为力,希望自己能变好一些。

心理学成了我自我解脱自我疗愈的希冀。

别人总说,我有一股多愁善感的气质。

在我的记忆里,从懂事起,我总是充满着悲伤。我记得很多个闲暇空隙,我总爱一个人蹲到屋侧边的北风口,看山,看树,看不远处的学校,我总是想:为什么我有这么多悲伤?为什么这世间会有个我?如果没有我,会是怎样的?如果没有我,会不会冒出另外一个个体,ta也这样思考,这样疑惑,这般困扰?

我是一个晚熟的人,对很多东西的意识和觉察都很晚。我不知道为什么那时的我会这么钻牛角尖,为什么总有这么多悲伤。

后来,我上学了。周围的人总说我胆子小,声音细。这个评价像餐桌旁纠缠不休的蚊子一样,一直缠着我,让人深受其扰,却又无奈于赶不走。我向来不够自信。我依旧觉得,应该是从品德书上,看到说有人可能会因为成绩不够好、长相、身体等方面存在缺陷而自卑。我就纳闷,我成绩优异(至少在那个小村庄里),长相身体没什么缺陷,我为什么会自卑?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很久以后,我给了自己一个答案:因为社会性评价。我性格内敛,大家似乎都觉得内敛不好,吃不开,没出息。我很无奈,缺又认同了这个评价。后来,我才意识到,我的这种自我认同其实跟自己的重要抚养人有莫大关系。孩子最先是通过妈妈的眼睛看到自己。

我的妈妈不善表达赞扬,甚至,她总会盯着我不好的地方。你看,别人谁嘴好甜呀,谁手好巧呀……成绩优异、勤快、不惹事生非的我是邻里众多家长们口里“别人家的孩子”,而在我妈眼里,“别人家的孩子”如面镜子,照见了我的不足,这每每像刺一样扎的我疼,憋屈却又无从反驳。

我曾一度陷在“妈妈对我的伤害”里难以自拔。妈妈会为逼我穿上一件我不肯穿的衣服而抽得我遍体伤痕,妈妈会在我尿床后让我光屁股去前厅找裤子(羞啊),妈妈不高兴了最容易拿我撒气,妈妈会把家长里短的苦水向幼小的我倾诉,妈妈总觉得“打”是她管教我的有效手段……我总是沉默。我心里有念头有不满,嘴缺永远无法表达出来。我会倔强得一动不动承受她的竹条,我会默默流泪细数心中的委屈与苦痛……我甚至会在挨揍会想过结束自己的生命。我觉得她不懂我的苦,却也有几次意识到她对我的轻生念头有觉察与防范。但她从来跟我谈过这个话题。

我和妈妈之间有很多细碎的痛苦。后来,在我与唐老师的咨询中,我开始意识到:妈妈心里有很多苦。她的苦,像滔天巨浪,她无从承受。她不曾消化的苦,到了我这,几乎要把我吞没。那段时间,每每想到这些,我的眼睛泪得睁不开。现在写着这些,依旧如此。但心里有了更多释怀与距离。

是呀,众多的经历塑造了我的性格。但其实人也是有很多面的,不同环境不同境遇下可以有很大出入。

小学五六年级是我难得的一个明媚期。最享受的是村子里一群小伙伴一起上下学的路途。几十分钟的交流、辩论,最是滋养人。好的同伴关系,是一种心灵疗愈。然而这种疗愈剂量于我还是不太足够。

接触心理学,源于高中时接触毕淑敏的文章,总觉得她给人温柔,也给人力量。从她的文,了解到她的人。她当过兵,从过医,是个作家,也是个心理人。也是因为她,对心理学有了最初的崇敬与向往。我依旧记得,高中毕业,在黄金书屋买了本她的小册子——《写给女儿们的散文》。在那个拮据而小气的学生时代,这可谓反常之举。

填志愿,其实是懵懵懂懂,不知彼,也不知己。主要看学校,专业广撒网。机缘巧合,看到合适的学校里有个心理学。好奇心与崇敬之情的驱使下,填一个,居然放在第一志愿。我依旧记得不太有底的我问廖老师心理学怎么样的,廖老师深深点头:可以。简短而干脆的回答像给了我一颗定心丸一样。

其实真的什么都不清楚,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就业方向都不清白的情况下,就这样与心理学结缘。似乎是班主任刘老师说的,可以当心理老师,这个方向还是能给人心安感。老师嘛,安稳也适合自己。心理老师,应该很有趣。

大学的课程还是让人有些意外,似乎不像想象的那样可以为我答疑解惑、排忧解难。但,可能是接触不深,功力未到,或许以后会有效的。似乎总在这样的期待与追求中,也未曾后悔过。真正有些措手不及的是工作后。出来了从发现,所学与工作所需存在错位。虽然在学校觉得自己学得还不错,但当你需要施展拳脚时,你发现使不出劲,怎么下手?脚下没路。心理老师的边缘化处境,自己的无力感,让人直呼选专业时脑子进了水。

迷茫是真实的,探索也在一步步进行。在孤独中试探,在试探中发现。这些年,虽然走得慢了些,终究是心里有路、手上有活了。

走上这条路,初心是自我疗愈。时至今日,觉得自己在这点上做的远远不够。

大学时,我偏爱精神分析学派。对潜意识的探索与挖掘总对人充满吸引力。学派的背后,是它的人性假设与哲学理念。我应该感谢对它的探索,它让我对自身有了很多觉察。同时,我也掉过它的坑,过于追究过去。

精分太过庞大与冗杂,以至于难以窥得其全貌。然后,我爱过家庭治疗,后来,乐于接受后现代:焦点取向、叙事疗法。我该沉下心,去做更深的了解与实践。

你可能感兴趣的:(作业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