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学习笔记(三)

                                  ——怎样实现深度学习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好的教学必须能唤起儿童的思维。                                          ——约翰•杜威

课堂教学中困扰师生的无奈现象:没有兴趣,不想学,不爱学,不会学;对所学内容不理解,记不住;记住了但不会用;会用但无法迁移解决新的问题。

在人工智能时代,学生的学习从以倾听、记忆、模仿和练习为主的复制型学习,转变为以实践、体验、理解和迁移为典型特征的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有意义的实践性学习,是聚焦学科本质和学科思想方法的学习。

深度学习倡导单元学习。开展单元学习做好四个环节:

(一)选择单元学习主题。从“内容单元”到“学习单元”是深度学习的重大突破。确定单元学习主题,或按照教材章节的主要内容来组织,或按照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进阶来组织,或按照主题性任务来组织,或按照真实情境下的学习任务来组织。

(二)确定单元学习目标。目标重心由“学科教学”转向“课程育人”(目标描述模式:通过对学习材料的观察、分析、推理、归纳、演绎、实验等,认识学科事物本质,形成解决问题的认知、思维、能力等)。

(三)设计单元学习活动。在设计单元学习任务或活动时,首先要转变观念,从“先记住知识再提高能力”转向“在解决问题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这样的学习才是符合实际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学习任务通常是关于为什么、怎么办的任务,是具有启发思路、相互关联、结果不可直接预见等特征的任务,需要学生思考、研讨、探究,概括、分析、解释,预测、设计、评价,建构模型等。只有了解、理解现在的学生获取信息的特点、学习的特点、思维的方式、生活的习惯和环境,才能设计出更符合学生的、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设计活动时,学习任务要具有挑战性,预设学生的潜在困难并给出基本的应对方案,同时要对深度学习活动的目标、内容、活动的一致性和适切性进行检验。

(四)开展持续性评价。持续性评价将评价的关注点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注重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以及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度、积极性及突破原有框架的创新能力。要对学生学习的关键表现进行即时评价,反馈学生的学业情况好学习表现,要特别关注学生完成挑战性任务时的思维表现、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给出具体的信息反馈。同时,要注重作业评价。教师应设计与实施分层作业(基础型作业与拓展型作业),任务式作业(实践型与探究型)作业,学科融合类作业(跨学科作业与主题式作业),个性化作业。

真实、具体、富有价值的问题解决情境是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载体,也为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提供了真实的表现机会。深度学习需要通过好的情境素材把核心素养和课程内容进行深度关联,形成一个学习内容、学习活动、持续性评价相统一的实践性学习过程。其中,把“知识内容”转化为“学习任务”是难点。

选择好的情境素材,要用好以下链接策略:一是多视角链接生活和生产策略。二是链接学科发展和科技前沿策略。三是链接思想道德教育要素策略。语文等学科就是要利用其中语言文字、传统文化、社会常识等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因素,潜移默化地读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

情境内容的呈现形式,包括图片、是您、文字材料、语言描述等,可以是单一形式,也可以是多种形式的组合。

情境素材的选择和情境的创设要避免以下几个问题:简单情境,难以感受;错误情境,引起误导;编造情境,脱离真实;等等。

让学习过程中内隐的思维显性化,是一个重要的策略。“延迟判断的思维外显”,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即在学生回答问题或有提出新的创意时,教师不立刻做出对与错的判断,而是给学生一些时间,让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可以通过学生的自我分析让思维外显,可以通过学生的质疑辩论让思维外显,可以通过教师的连续追问让思维外显。

深度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定位:上课前,教师是学生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习活动的设计者;上课时,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专业的支持者或者教练员,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向上攀登;下课后,教师是学生复习和解决问题的指导者、作业设计者。

在学生“活动与体验”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适时地质疑或者引导其他学生质疑,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完善方案或者拓宽思路;二是要巧妙地引入问题或者资源,搭设支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小步向前走;三是通过指导学生厘清思路、提炼方法、构建模型等,增大学生的思维容量,促进其思维进阶发展,进而促进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发展。

你可能感兴趣的:(《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学习笔记(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