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卿《经漂母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年轻时,因为挨饿,曾在淮阴城下钓鱼,有一个漂母可怜他,给他饭吃。汉朝建立之初,韩信被封为楚王,于是找到当年那位漂母,以千金回报当年的一饭之恩。千余年之后,唐代诗人刘长卿路过漂母的坟墓,有感而发,写下《经漂母墓》一诗,原文如下:

昔贤怀一饭,兹事已千秋。

古墓樵人识,前朝楚水流。

渚苹行客荐,山木杜鹃愁。

春草茫茫绿,王孙旧此游。

“昔贤怀一饭,兹事已千秋”,从前的贤士为一顿饭而心怀感恩,这件事已经过去了一千余年。诗人经过漂母墓时,思绪沿着历史的长河回溯,回想起发生在一千余年前的漂母和韩信的故事,不禁击节赞叹,以“昔贤怀一饭”称赞韩信的知恩图报,同时也暗含对漂母慧眼识英雄的称赞。虽然“兹事已千秋”,但后代的人们还是口耳相传,使这段历史故事成为千古佳话,足见人们对漂母和韩信的推崇。

“古墓樵人识,前朝楚水流”,砍柴的人还能认出古时漂母所留下的坟墓,楚地的江河从前朝一直流淌到如今。诗人以“古墓”代指漂母的坟墓,以“樵人识”从侧面写出漂母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之高,表达了对漂母的怀念之情。据《嘉庆一统志》,漂母的坟墓在今江苏淮阴县东面,又因为韩信当年被封为楚王,所以诗人把眼前的流水称为“楚水”。面对眼前的滔滔楚水,诗人不禁感慨,无论自己有多么怀念漂母,可是漂母就像这眼前的流水一般,一去不复返了。

“渚苹行客荐,山木杜鹃愁”,我这个路过的人只能用生在水边的水草来祭奠漂母,这时,葱郁的山林中传来杜鹃的哀鸣。诗人只能通过祭奠聊表怀念之情,但他只是路过,无法备办祭品,只能用水草代之。用水草祭奠,并不是不敬,因为《左传.隐公三年》中说:“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蘋蘩蕴藻之菜……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只要心中诚敬,用水草祭奠也足以表达敬意。就在这时,几声令人啼哭的杜鹃的哀鸣让诗人更加伤感。

“春草茫茫绿,王孙旧此游”,碧绿的春草绵延至天涯,我循着韩信当年的足迹旧地重游。诗人举目远眺,看到春草与天际相接,一时间,心中的愁绪蔓延于这广阔的天地之间。诗人借助于茫茫春草写出了心中无限的惆怅,起到了化抽象为具体的效果。当年漂母称呼韩信为“王孙”,在这里,诗人以“王孙”代指自己,王孙故地重游,却不见当年的漂母。诗人的言外之意是,自己像韩信那样,也是一个有才华的人,可惜没有人慧眼识英雄了,怎不叫人伤感?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一句话道出了“千里马”们心中的隐痛。如果当年漂母没有对韩信动恻隐之心,为落魄的韩信提供饭食,历史上或许就少了一位传奇的大将。诗人认为漂母是韩信的“伯乐”,而自己却无人赏识,于是,通过怀念漂母来呼唤“伯乐”,希望“千里马”们都能驰骋千里,不再有“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悲剧。

你可能感兴趣的:(刘长卿《经漂母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