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有很多诸侯王,但其中广为人知的却并不太多。
除了七国之乱的首领吴王刘濞以及刘备声称的祖先中山靖王刘胜以外,最有名的莫过于发明豆腐的淮南王刘安了。
刘安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思想以道家为主,兼容法家、阴阳家等其他学派内容,曾组织门客编制了著名的哲学巨著《淮南子》。
而在文学方面,他曾经写过品评离骚的《离骚传》,而且据传是在一天之内所成。
不仅如此,他还通过炼丹进行了各种实验和发明。传说他曾经用鸡蛋壳进行了最早的热气球升空实验,也在炼丹过程中无意间发明了豆腐。
总之,这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诸侯王。
可就是这样一位只喜欢棋琴书画,对舞枪弄棒没有兴趣的王爷,最终却因为谋反失败而自杀身亡。
刘安为何要谋反呢?他最终又是因何而失败的呢?
数度谋反
刘安的一生中,一共有过三次谋反的尝试。
第一次是在吴楚七国之乱之时。
当时刘安接见了吴王刘濞派来的使者,准备起兵响应其谋反。可随后他却被淮南国国相欺骗,交出了兵权。此后国相控制军队把守住城池等待朝廷援军,最终使刘安的造反计划流产。但刘安也意外因祸得福,保住了脑袋。
第二次是因为自己的太子犯罪,朝廷派人前来缉拿。
爱子心切的刘安准备包庇自己的儿子,他一方面拒不交人,另一方面反咬一口将国相告上了朝廷,更是在朝廷派人前来调查之际准备将其杀死并起事。
这次谋反因为朝廷的从轻发落而夭折。当听说朝廷只是削减其封地而不抓人的处罚决定后,刘安也决定终止了行动。
第三次也同样是因为太子生事。太子被自己的侄子状告,理由正是谋反。于是朝廷派遣执法人员前来抓人,刘安也将此前暗中准备的谋反计划拿到了台面之上。
但这次谋反因为他迟迟下不了决定而耽搁,最终参与刘安谋反的伍被主动向朝廷投案自首,他的计划全面败露,最终不得不选择了自杀。
刘安为何如此执着于谋反呢?
父亲之仇
刘安谋反的最基本动机实际上很简单,就是为父报仇。
他的父亲淮南王刘长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七子,汉惠帝刘盈和汉文帝刘恒的弟弟,从小又被吕后扶养长大,因此心高气傲。他于汉文帝前元六年(公元前174)试图发动叛乱,事情败露削去王爵发配四川,最终在流放的途中自杀身亡。
照理说自己的父亲因触犯国法而自杀,身为儿子更应当引以为戒。但刘安却因为父亲之死心生怨恨,时刻准备着复仇,于是也踏上了谋反这条不归之路。
谋反并不是一件无法完成的事情,后世也有许多成功的例子。但对于刘安来说,却是注定要走向失败的。
其原因就在于,刘安自身存在许多性格缺陷。
性格原因
刘安性格中的第一个问题是幼稚。
当初准备响应七国之乱之时,淮南国的国相自告奋勇站出来表示愿意做将军为他冲锋陷阵,他便果断答应,并交出了军权。
西汉朝廷为了控制诸侯国,国中的一些重要职务都是由中央直接任命的,这其中就包括对诸侯国进行日常管理的国相。
面对一个吃朝廷俸禄,对朝廷负责的官员,他居然想都不想就把重要的军权交出,其天真和幼稚可见一斑。
他的幼稚还表现在对待信息的选择性接受。
当他从田蚡口中得知汉武帝无子的事情之后,就认定将来帝位一定会落到自己头上。此后只要有人对他说皇帝无子,朝局混乱便兴高采烈,信以为真。但如果有人告诉他实情说皇帝有了儿子,并且朝政稳定,他马上就会不高兴,并且认为他们在说谎。
正因为这种幼稚,才导致了他性格中的第二个问题,那就是情绪化。
虽然其根本动机是对父亲之死的怨恨,但他准备起兵的直接原因却都很随意。
太子被抓,准备起兵;不抓人只削地,起兵取消;觉得削地得不偿失,再度准备谋反计划;再度捉拿太子,马上再准备起兵。
他的计划根本不考虑阶段性的准备和时机的选择,完全依靠心情决定,如此儿戏的计划根本就没有成功的可能。
而他性格中最致命的问题,是犹豫和迟疑。
虽然平时一心想着谋反,可真正到了准备起兵的关键时刻,他却开始犹豫,迟迟难以下定决心。
伍被为其谋划伪造宫中失火,吸引国中掌管军队的国相、内史、中尉前来,将其杀死并夺取兵权。起初刘安答应,但计划尚未拟订,又改为派人到东部伪装越兵侵入而以平叛为借口骗取兵权。
但这个计划也没能得以实施,很快朝廷派人前来,形势紧急之下不得不又改回当初的方案。仓促之间来不及放火,便只能强行召见,结果内史和中尉都借口不来,只有相国一人到场。此时刘安又以杀一人没用为理由,将相国放走。
此后刘安仍然无法决定谋反的方案,就在迟疑中等来了朝廷的执法人员,结果是家人和手下全部被抓,本人自杀身亡。
除去性格之外,家庭矛盾也是导致刘安失败的重要原因。
萧墙之祸
刘安有两个儿子,长子刘不害,次子刘迁。因为刘不害是庶出,所以太子之位便落到了嫡出的刘迁头上。
刘不害性格窝囊,不仅不受刘安的喜爱,也经常受到刘迁和王后的欺辱,但他都选择了隐忍。
但刘不害的儿子刘建却对父亲遭遇的不公十分不满,他私自招募门客想扳倒太子,一则可以为父亲出气,二则也可以为自己家赢得太子之位。
但刘建的举动被太子发现,太子将刘建抓捕,拷打之后投入监狱之中。
一心想将太子赶下宝座的刘建又生一计,他派人前往长安,将太子计划谋反的种种行径报告给了朝廷。
原本只是想针对太子的刘建没想到,这一告竟然牵连出了整个家族,最终淮南国就在内斗中走向了灭亡。
淮南王刘安本是一个在科学和文学上很有建树的学者,他的文章不仅受到后世的肯定,就连汉武帝也十分欣赏,经常将他的新作珍藏。
也因此,刘安很受汉武帝的尊重,并且他在百姓之中也很有声望。
如此的刘安,本可以投身到自己喜爱的文学和科学事业当中安度余生。可他却被仇恨蒙蔽了双眼,一心执着于自己不擅长的反叛计划,最终身死国灭。
刘安的故事说明,行事完全受到情绪主导,最终导致的,可能是比想象中还要可怕的彻底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