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

甚至汉字也有本质属性,掌握了汉字的本质属性,便可以“望文生义”了。汪曾祺说:“中国人是用汉字来思维,汉字可以‘望文生义’,‘浩瀚并非小水’,‘涓涓定是细流’。”

帮助学生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与本质,是教师的重要工作。瑞典学者马飞龙指出:“我们发现:学习结果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和组织(即教学内容知识),有比较大的关系。最关键是教师对教学中相同点与不同点、变与不变的内容的呈现和处理。”为了帮助学生把握知识的本质,教师在教学中除提供学习内容的标准正例之外,还必须设计和提供丰富而又有典型意义的非标准正例甚至反例。当然,反例的提供必须在学生很好地理解了正例之后,以免造成思想混乱。例如,为使学生把握“角”的本质,不仅要提供“锐角”(标准正例),还要提供“零度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非标准正例),从而帮助学生全面把握“角”的本质含义,避免形成“角是尖尖的”这种片面认识。

通过恰当而典型的例子来呈现教学内容,是教师的重要工作之一。这样的例子是教师根据知识的关键属性与学生的经验及认识水平进行配比后,对知识进行重组、加工的具体案例,它既典型地体现知识的关键特点,也内含着学生对之进行再加工的思考和操作方式。

判断例子是否恰当而典型,就看其能否与学生已有经验相接,能否帮助学生顺利进入教学情境、参与教学活动。

所谓标准正例,是概念与命题的理想范例,是集中体现知识典型特征的例子,并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接近,如“麻雀”之于“鸟”。这样的标准正例能够帮助学生迅速理解概念或命题的核心意涵。但是,若学生只接触这类正例,很可能形成刻板印象,影响学生对概念本质的全面把握,更影响学生的思维品质。

学生把握了本质便能举“一”反三,由本质而幻化出无穷的变式,实现“迁移与应用”。更重要的,把握知识本质的学习过程,能够使学生“学会学习”,形成对学习对象进行深度加工的意识与能力,提升学生的智慧水平,加强学生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四 迁移与应用:在教学活动中模拟社会实践

“迁移与应用”解决的是知识向学生个体经验转化问题,即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问题。“迁移与应用”需要学生具有综合的能力、创新的意识,同时,“迁移与应用”也正是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创新意识的活动。

“迁移”是学习发生的重要指标,“应用”也是迁移的重要表征之一,也是检验学习结果的最佳途径。如果把学习活动看作一个闭关结构,那么“迁移”便在闭合处,既是学习开始的端点也是学习结束的端点,从别处“迁移”来,又从这里“迁移”到别处去。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