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发展史其实是人类的自由发展史。
早在智人的时候,人们有了自己的自由,超越生存的构想未来。在那段历史中,为未来而谋划即是自由。
伴随着自由,首先诞生了道德,也就是彼此间的制衡机制,旨在保证大家的构想都能得到实现,而不是某个人的利益。
到较为完善的人类社会的建立,大哲们开始构建人类的哲学体系,也就是一切行动的指导思想。中国的孔老,西方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开始奠基人类思想的大厦,为人类的发展寻找理由。哲学的根本意旨就是探究什么是人?如何让人更好的成为人?
笛卡尔说的比较明白,我思故我在,我在的本质是思,这不单指一个我,而是指整个人类,思故人在。这是人之为人的根本。
思什么?
笛卡尔要清理人类思想工地上的一切瓦砾,他要检视一切理论,未经他的思的认可,一切都不承认。
与他一样牛的是休姆,这家伙更是石破天惊,人类所谓的规律其实只是人们的习惯性期待,即通过一些归纳而习惯的“规律”,其实根本不是什么真理。
这样思考的人很多,最早的自然派哲学家,即使是师承关系,在思想上也不断的改弦易辙,比如泰勒斯后继的徒弟以及徒弟的徒弟,都在否定自己老师的学说。柏拉图也遭遇这个问题,弟子亚里士多德像小马驹那样反对自己的老师,提出与其完全相反的理论,用形式对抗理念。哲学就是在这种批判中不断的展示世界的部分真相,当然这个真相可能永远也不会出现一个大全。用中国哲学家庄子的话说,这是“析万物之理,判天地之美”,通过洞察世界的奥秘而探寻自己的坐标。
然后呢?然后是自我实现。何谓自我实现?就是缘着自己内在的热爱,在现实世界中进行无尽头的探索,着眼其成果,就是创造。
问题来了,怎么找到自己的热爱呢?貌似很简单,自己喜欢什么还不知道吗?可现实却是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原因?
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被社会观念,尤其是流行的社会观念催眠了,马克思则称这种状态为异化,即人的行为不再是自己的目的,而是社会之工具。人创造了社会,社会仿佛成了富有生命的巨车,按照某种思潮运行着,人却淹没在其中,一个个的人消失了;如此下去,没有人的世界,必将是与人无关的虚无而死寂的世界。
本来人是自由的,但自由是孤独的,是孤立的,个人在充满危机的世界中充满恐惧,于是开始逃避自由。
但存在主义则讲,自由抉择是人的责任,你无法逃避。不要固守着原来的状态或者认为无法行动,那不过是自欺欺人。人无本性,人的本性在不断的选择与行动中展示出来。人没有过去,只有未来。海德格尔等强调人与周围的环境是一体的,但不是死的结构,而是在交流互动中不断发展。这是说人的有一个行为的抉择问题
心理学自弗洛伊德荣格等则提出人内在的潜意识,也可称为力比多,这是人内在运动不息的力量,有一定的生物性,这就是人内在自我实现的原始动力。
存在主义讲人应该不断的向外发展,心理学讲人的生物性也在涌动着生长的力量。
人之为人,就是不满足于感性的、当下的生活,追求永恒感。这也许是人内心深处最根本的安全与稳定。
把握自己是一个非常根本的问题,孟子言“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也”。人们总在探究自己的天性或天命,孟子回答得很简洁,尽心知命。尽心者,缘“四端”之本心而为,铁肩担道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说到人之行为,这就绕不开死亡这个话题,人只有意识到自己是必死的,才有了对人生意义的探寻,才知道如何安顿这有限的生命。
孔子的视角很有力量,“不知生焉知死”!死亡乃至死后的情况生前无法获知,只能做好活着的事情。
怎么才是好好的活着?
哲学家们的没少争论。犬儒学派、斯多葛学派、伊壁鸠鲁学派、新柏拉图主义等就是在探寻怎么样生活问题。虽然各有侧重,但有一些共识,那就是不能满足于感官享受,而要追求必要的意义感,以让自己的行为具有永恒性。这种永恒感才会让人心安。
说到这里,似乎一直在说哲学,而没说自由。但这些问题难道不是自由本身吗?哲学的本意是爱智慧,智慧不就是过好的生活吗?过上好的生活,不就自由了吗?
那过好的生活的动力来自哪里?也就是这个过程如何成为自由的过程?
一方面是前面提到的,源于人内在的潜意识的涌动,
只有在我们能够“自由”发展本身固有能力时,我们才活得像个自由的人。这是斯宾诺莎的观点。哲学家们总是在关键处获得一致的意见,前面的孟子不是说过尽心知命,也就是缘着人内在之四心而行吗?
康德则说,当我们做道德抉择时,才有自由意志可言,因为我们遵守道德法则时,我们正式制定法则的人。
西方哲学家对自由这一概念提的比较多,而东方人只是缘思而行,不谈自由,儒家学者则如曾子那样“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谁又能说这不是儒者的自由呢?
所谓的自由,就是意义感的获得。当今的人之所以觉得日子没有味道,其实是意义感的丧失,缺少自由感。没有了自由,哪里有自我?
你自由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