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之《长恨歌》

闲来无事,读起唐诗,几多感慨和奈何。“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时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让我看到一个不一样的白居易。重新《长恨歌》,突然发现,他其实也是一个矛盾综合体。因为他的笔下,既有皇室可悲可泣的爱情故事,还有卖炭翁和深宫妇人的悲剧人生。读他的诗,感觉像是在看一部胶片电影,让人深陷其中而不得知。

人本有情,只惜长恨绵绵无绝期 ,又被《长恨歌》吸引。梦里,时而出现的是“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的美人,时而出现“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去”的悲情,时而出现“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深情。每次读过,都会觉得惋惜,可是又会被明皇的深情打动。

不得不说,《长恨歌》顾名思义是一个帝皇感情史,却也是一部爱情现实主义剧作。你正在经历的小情小爱之乐、之苦,有人已经体会过了。莺莺燕燕,抽筋剥骨……

听过很多次“还原爱情本来的样子”,其实本来的样子是什么样子从来没有人认真考证过,事实上也无法考证!这个东西只能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了吧。

我突然发现,《长恨歌》并不是一首诗,而是一个故事,它其实有很多的内容是需要读者自己去想象和填充的。要是把它用另外一种文学方式(小说)表达,或许真的能写一部爱情长史。我们可以自由的发挥想象力,写杨玉环,写唐明皇,写他们相爱,相处……这样一来,估计可以成就另外一部《红楼梦》了吧。

我是一个悲观主义者,所以我对于爱情的信任度可以说很低,甚至从来都不相信“白头偕老”什么的。不然,唐明皇为什么会眼睁睁看着玉环死去,燕西为什么会抛弃冷清秋?可是,有喜有悲,不正式正常事么?

有时候我会想,如果没有安史之乱,唐明皇和杨玉环又会是怎样的结局?他们会相守到老,会相看两相厌,玉环会因为争宠而郁郁寡欢、孤独终老?

反正不管是哪一种结局,都不及《长恨歌》这个结局来的通畅。因为悲情,所以深情;因为离去,所以思念。

事实上,人和人之间都是不同的,却又是相似的。牙牙学语,读书,工作,相爱,结婚,生子……我们都在沿着别人走过的路,寻找着自己的方向,偶尔出现一个另类的,也会被大潮流淹没。可是不管是哪个阶段,爱情似乎是不可或缺的东西(在此特指同性,欣赏不来男男、女女等),人们感受爱情,追逐爱情,分分合合,循环往复。貌似是一个连续剧,又是一个情景剧!

在我印象里,只有女人才对爱情表现的温婉而细腻。可事实上,从古自今,中国男人对爱情的刻画貌似更深入人心,从“此恨绵绵无绝期”,到“春蚕到死丝方尽”,都是出自男性诗人之手!读的男性爱情诗多了,我甚至一度怀疑自己的价值观!

我会时不时想,究竟是爱的多深,才会写出那样痛彻心扉的句子呢?这种程度,应该要比抽筋剥骨严重的多了吧。

很久以前听过一首歌,叫做“懂爱”,因为时间关系,歌词已经记得不清楚了,但是歌名却深刻脑海!“爱”要怎么样才能懂啊,反正这对于我来说太难了,我到现在不明白什么是爱情!看看等我再稍微老一点儿,能不能懂一点点“爱”吧,这估计又是这个近而遥远的梦想吧。

此生很短,此恨绵绵,愿我们能朝着爱和自由的方向奔走……

你可能感兴趣的:(白居易之《长恨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