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又如何”效应:为什么罪恶感不起作用?


图片发自App


欢迎关注世界范围内意志力的最大威胁之一:“那又如何”效应。第一次提出这种效应的是饮食研究人员珍妮特·波利维(Janet Polivy)和皮特·赫尔曼(C. Peter Herman)。这种效应描述了从放纵、后悔到更严重的放纵的恶性循环。研究人员注意到,很多节食者会为了自己的失误,比如多吃了一块比萨或一口蛋糕(1),而感到情绪低落。他们会觉得,自己的整个节食计划似乎都落空了。但是,他们不会为了把损失降到最低而不吃第二口。相反,他们会说:“那又如何,既然我已经破坏了节食计划,不如把它吃光吧。”

图片发自App


不只是吃错东西会让节食者引起“那又如何”效应,比别人吃的多也会产生一样的罪恶感,会使节食者吃得更多后来偷偷的暴饮暴食。任何挫折都会引起这种恶性循环。在一次不是很理想的研究中,让节食者自己想象增重了五磅。节食者对此感到很沮丧,产生了罪恶感,并对自己感到失望。但他们并没有下定决心去减肥,而是立刻吃下了更多的东西,以此来抚慰情绪。《自控力》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是否学习成绩不好,英语学习不上进的同学,他也会有产生罪恶感,羞愧感?然后大脑为了让自己更开心一点,就干脆抛开书本,不看英语。由此反过来导致英语成绩永远上不去,由此产生一个恶性循环?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那又如何”效应:为什么罪恶感不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