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1889年的柳宗悦,是日本著名民艺理论家、美学家、宗教哲学家,被誉为日本的“民艺学之父”,日本现代设计理念深受他的影响。
他一直倡导手工艺的优秀传统,从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引进西方先进的机械制造,手工艺日渐式微,是他倡导日本民众精湛的手工技艺不能丢,因为它不仅集实用之美和健全之美于一身,还是一个民族的传统之根和文化之根,是由一个国家和地区特定的自然和历史决定的,丢掉了它,就相当于丢掉了自己的根。
《日本手工艺》,是他在河井宽次郎、滨田庄司等人的陪同下,探访全国大街小巷民间工艺之后的匠心之作。他们通过本身所具有的审美眼光,找寻潜藏于日常生活中的美感,在似乎毫不起眼的生活用具上,柳宗悦等人感受到了一份属于健康、传统的美感,令他们感动不已。
我国美食博主李子柒在全世界的爆红,就说明了传统手工业在民间的生命力与感召力不小,它是我们在工业文明之后的一次回归,更是我们对理想生活的一种守望。
而传统手工业让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这些,还有匠人一种恬淡与与世无争的超脱,它能让我们在浮躁的尘世,永得心灵的安宁,也能让我们在辛劳的生活之后,享受着物与美的和谐相处。
民艺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一种美学,更是一种人人追求却很难达到的人生态度。
一块不起眼的材料,经过匠人的不停打磨,渐渐变成一件灵动的器物,是要通过劳作者的眼、耳、心、手合力才能完成的一件作品。器物之中就在不经意间,既包裹了劳作者的汗水和心情,还是一件匠人打造的灵魂之作。
但是,器物与美术品不同,它不仅仅被拿来观赏,更是一件经久耐用的实用器具。现在人们买奢侈品喜欢追逐限量版,但在匠人手中出来的任何一件物品,它都是唯一的,永远比限量版还限量。
然而,对于大多数的日常实用器物来说,它们的价值却很低,很难与限量版奢侈品相比,更别说同有同等美感的艺术品了。
小时候,我家里的盐缸是一个四脚蹲的老虎,油壶是一个朝天吼的小狐狸,或威猛或天真,都是创作者当时心情的体现。但是,工业文明来临,千篇一律的玻璃缸子或塑料制品充斥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使我们渐渐丧失了与这些小小的美丽物件相伴的机会,时光被这一些毫无生气的破铜烂铁堆满。
一、劳作者的匠人精神
古代的匠人很少在自己制作的器物上留下自己的名字,但每一个匠人都会认识自己制作的器物。匠人从学徒做起,日复一日地重复枯燥的劳作,却乐在其中,那是一种创作的乐趣。
现在的人讲求精进一定要达到一万小时以上,而对于以前的匠人,那是他生来的使命和责任,重复的岂止是一万小时?匠人的一生一般除了生活必须的吃喝拉撒,就是整天在鼓捣他的手艺,直到生命终结不能劳作。
现代人的焦虑和不切实际的奢望,过去的匠人一概没有,他们总是沉浸在一种心流的专注中,于他们而言,创作一件堪称完美的作品才是他们的追求,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而终日劳作、总结、精进,从来不把身外之名放在心上。
作为匠人,如果你把心思放在追求手艺卓越的其它方面,那你的手艺就停止精进了,那时,你也就不配做一个匠人了。
匠人的恬淡与忘我,正是他作为一个匠人的精神所在,他得把自己所有的心力,放在自己的作品上,无比专注地劳作。
二、器物的实用之美
手工制作的器物,无论是一件多么平凡无奇的物件,都是劳作者从无到有的一种创作,而每一种创作都是一次自己对完美极致的追求,虽然不一定完美,但每一次的创作都代表了劳作者当时最好的水平,追求极致是每一个匠人最朴素的追求。
而一件器物,就是创作者把自己心目中看不见、摸不着的美具象化,把它完完全全地呈现出来。日常生活是美的中心,它蕴含着文化的源泉。人类的真正价值,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才体现得最为真实。若想生活得有内涵,必须将之与美结合。
一件实用器物正是实用性与美的完美结合,使人在繁琐细碎的日常里也能体会生活之美,器物与环境、与人相得益彰,共同彰显这世界的灵动之美。
三、器物的健康之美
工业文明给我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器具,但很多不堪重用,都是一次性产品,而手工打造的器物,往往是可以作为传家宝代代相传的,比如一个笨重的柜子,一条已经磨得光滑的小凳,这意味着一件器物带着它的健康之美。
器物的用处使为我们提供服务,是一位如勤勤恳恳的劳作者的服务者,它们必须受得了劳作之苦、经得起摔打,才称得上一件名副其实的实用品。
美有多种,只要是美的事物就值得尊重,但有的美让人向上,有的美让人沉论,而让人从这众多的美中选出一种正确的美,它会是什么呢?
那就是健康之美,什么美都无法超越这种美,因为“健康”是大自然所需要的最淳朴、最合理的状态。健康意味着平安和寻常,意味着自然和合理,这世界正常之美才最终的美,无论何种美,都要回归于此才完美,所以健康之美,也包含了正常之美、健全之美的意思。
器物的实用性就体现在它的健康、健全之上,不然,它就是一个破损的残缺品。因此,一个残缺品,只有弃之,或进行修补,使之成为一个健康品。
柳宗悦对器物之美的追寻,从人到物,到其存在之义的探讨,更进入到了一个哲学禅宗的境地。当现代生活的便捷离我们越来越近,而那些靠人手匠心打造出来的器物之美离我们越来越远,似乎需要我们一起去追寻那些渐渐逝去的民间手工,让它在这个喧嚣的世界能尽可能留的时间长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