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某些“中成药”已经离中医越来越远

中医药的健康发展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中医,二是中药。

这两个部分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是不能被割裂开来的!

其中:中药的发展一定要以中医理论为基础,这一点非常重要!

为什么这么说呢?

比如:我们日常生活中吃的生姜、大枣、山药等,在厨师眼里是“食材”,在中医眼里是“中药”。区别在于:只有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使用时才是“中药”!

中医永远是中药发展的根本基础!


但目前随着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中医的发展与中药的发展已经开始“分道扬镳”了。

中药的发展开始遵循着一种“特有的”商品发展脉络在不断伸展,像一个“断了线的风筝”,不知要飘向何处!

比较有代表性的,比如:某些“中成药”。这些“中成药”具有以下特征:

1、广泛的“通用性”。中医治病讲究的是“辨证论治”,因此在用药方面必然是“一人一方”,只有这样中医中药的显著优势才会发挥出来。但现在的某些“中成药”并不是在中医师的指导下用药,像超市买普通商品一样,它的“医药”功能在下降,商品功能在上升,对中药的健康发展非常不利。

2、所谓“提纯技术”的应用。中药的“提纯”是一个错误发展方向。我举一个郝万山先生讲的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下这个问题:

我在另一篇文章《佰草轩杂谈(十七):听了这三个故事,人人都想学中医》中讲过,感兴趣的网友可以看一下。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中国华北地区痢疾连年流行,尤其是农村地区儿童得了痢疾,死亡率很高。中药黄连是治疗痢疾很有效的药,但由于需求量大,致使黄连脱销,后来有人从三颗针的植物中提取了“小檗碱”,就是今天所说的“黄连素”,用这种药治疗痢疾效果很好。郝万山先生的一个邻居小妹妹一天和同学们到云龙山上玩,可能喝了不干净的山泉水,回来以后开始拉肚子,不到两三个小时就拉了几十次,小脸都变黄了,这个小妹妹的妈妈就来找郝万山的父亲看病,可是其父出差不在家,郝万山的妈妈说这是得了痢疾,就给了几片黄连素,这个小妹妹吃了以后就奇迹般的好了,郝万山当时就觉得很奇妙,这简直就是“灵丹妙药”!

可是,过了两三年以后,得了痢疾再用黄连素就没有效果了,因为已经产生了耐黄连素的痢疾杆菌,但是对耐黄连素的痢疾杆菌,用中药黄连仍然有很好的效果!

对青蒿素耐药的疟原虫用世界上所有已知的抗菌药都没有效果,可是用黄花青蒿原药材打汁喝,效果仍然很好!

可见,从原药植物中提取出来的单品,跟原药植物绝对不能划等号!黄连素”不等于“黄连”;“青蒿素”不等于“黄花青蒿“

“提纯技术”在中药方面的应用完全背离了中医理论的指导方向和基础,必须回归“原药材”用药。

当然,某些“中成药”的方便性、安全性及容易获取的特征是它的优点,我们不能否认,但在治疗疾病方面,孰轻孰重,相信广大网友自有评判。【原创:佰草轩】


你可能感兴趣的:(现在的某些“中成药”已经离中医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