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究竟是什么?《学习究竟是什么》告诉你

《学习究竟是什么》

    这个月想不到匆匆而过,事情比较多,读书比较浅,但是让我有点爱不释手,印象最深刻的却是这一本——《学习究竟是什么?》。

    最近都在研究关于学习的书,比如《人是如何学习的》、《学校未来》、《学习的本质》等等。学习的流派、定义众多,但是最打动我的心扉,确实万维钢,一个从事核聚变的科学家所写的这一本。跳开教育界去看教育界,倒是另有一番风景和启示。

    这本书给我的思考太多了,以至于不知道从何说起,它给我新的视角去审视学习,所以我只能攫取其中的一点去展开。 学习其实是从已知到未知。从学生角度看,任何学习的本质都是自学,老师再厉害也不能代替你思考。所以,包括本书的收获,也只能是自己的一点小看法,哪怕再粗浅,也是属于自己的星光。

                                                        学精第一。

    是本书的重点章节,其中提到的是“刻意练习”。在很多场合听到过刻意练习,但是本书告诉我刻意练习要在“学习区”,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弄懂的部分。怎么知道自己哪些是不懂的?一对一才是最好的方式。让套路和技能长在身上,最重要的是进行大量的重复的有针对性训练。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听课的原因,只有多听了,才能有辨识的能力。另外,要重视反馈,想要真正的理解,办法就是考试和测验,还有同行的评议,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到你。讲到更深层的,那就是内在动力和外部动力加学习方法。寻找到自己的兴趣,把自己的基因发扬光大,这是进化论告诉我们的人生意义。

    用简单的公式而言,是这样的:在学习区刻意练习=大量+针对性+反馈+记忆

  其中记忆是跟储存的强度和提取强度有关。多点提取,多点使用也能增强记忆力。一天后、一周后,一个月后进行记忆,这样的效果最好。

  这次跟君君的单词记忆也有关联,努力一段时间,再放一放,可以得到更好记忆。

                                                    学广第二。

    功夫在诗外。尤其是语文学科,知识的广度很重要。学广重点也要有独立思考,自己作出判断,找到证据。人文学科的学习要学什么呢?学事实+学观点+学方法

  说服别人接受你的观点,这也是批判性思维的一种。所以要成为专才+通才融合的“全才”。

                                                    创造第三。

  创造是想法的链接。各种各样的想法都在能联系在一起才能融合新的东西。这需要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其中发散性思维需要获得灵感,灵感离不开长期思考的积淀。比如阿基米德的洗澡水和全神贯注的罗丹。这是非常好的例子。

  其中提到的两个观点很有意思,一个是秘密项目,就像地下党员一样做一件工作以外的事情,因为疏离感能激发创造性。每天坚持写一写,或许也算吧!另外一个是修炼文化自觉。就是在专业范围内多一点范例,你知道的范例越多,你的识别能力就越强。医生为什么专业?其实就是看得多,了解得多。 从这个角度来看,确实需要多看课例,看得多,才知道哪些好和不好。

                                                    策略第四。

    这一张其实不大好理解,内容量比较多。但是很实在。学习应该是先有自信,再有自我管理能力,最后再进入学习的效果最好。进入学习之前,一定要善于处理文本的信息,这是学习的基本功,过了这一关之后,

    第一级是:阅读和听课要抓住要点,能否与前面的知识产生联系。这个就是深度学习的一种表现,叫做“缝合”,这样一说,就学会了一点点。只有缝合在一起的,才是属于你的东西,因为如何抓住要点,取决于你前面积累了什么和有什么样的视角。

    第二是有一个问题,你能否从一堆书中找到答案。以问题的形式展开探索,这也是重要的学习能力。 里面有一句话说得很好“课文只是指向月亮的一根手指,我们追求的是月亮本身,需要多参考几根手指。”看来用“课本教语文”这样理念是对的。

  第三是建立自己的系统。这不是就是“构建与反思”吗?构建自己的认知系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字字见血,直指要点和问题。这个值得自己好好思考,究竟有哪些属于的系统。

    最后是实践和反馈。跟人过招,才知道自己的知识牢不牢靠。

  在这一篇章,还提到了思考的快与慢,练习应该是交替练习和混合练习,才是长得比较结实的。在知识和技能的增长中,有对数增长和指数增长,指数增长是需要一个平台期,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可能看不到效果,很可能放弃,但是在此之后,会突然爆发。我想这个跟竹子的三厘米有很大的关系。这或许就是坚持的意义吧!

                                            兵器第五。

  这一章主要讲可以用什么方法达到目的。他提出的跟踪作者看书、思维导图的正确打开方式是用来做决策和判断而非整理和记忆的工具,印象笔记,强力研读笔记等,都让我有熟悉+意外的惊喜。在强力研读笔记中,说到要表现每一章的脉络,要带走书中的亮点,要谢谢写出自己的看法和心得,还要发现这本书和以前的读过的书的联系。这几个方法都非常好,看来不是文人不是语文业界内的人士,看得更加清楚。这些方法其实都在用,但是没有很系统地形成系统,所以容易“模模糊糊一大片。”

    确实,笔记是对一本好书的最大敬意。

                                              无为第六。

    老子的“无为”,其实是一种心流,在电影《心灵之旅》(好像是这个名字)也重点谈到过。当时感触特别深。达到心流状态的人生是幸福的。忘记自己,忘记时间。获得丰富的知识,做复杂的工作不费力还有强烈的愉悦感。就像爱迪生煮鸡蛋变成了煮怀表,就像罗丹忘记了客人茨威格,去甲肾上激素、多巴胺、内酚酞、血清素、催产素......这些快乐的激素就这样让我们美好着。做这些事情时,需要我们学会关掉自我评价,学会忘记,如果是为了别人而去做,那就永远得不到这份至高无上的“心流”状态。 

    突然间发下你自己第一次记下了这么多,读进去,再读出来,真是一种奇妙的旅程。 了解是一回事,真正实践又是一回事。或许过两天我全部忘记了,但是相信在某一刻,它会在某个合适的场景涌现。护士说:“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就这样吧!一个很纯粹的下午,用来结束我的2021。祝每一位安!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习究竟是什么?《学习究竟是什么》告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