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与马,共天下

王与马,共天下

王导策划的场景是:司马睿刚到建康,王导在顾荣等人刚好在场的时候,特意表现出对司马睿毕恭毕敬、俯首听命的姿态,让与王导同样是当世名士的顾荣等人意识到,司马睿并非无足轻重的角色。

王导用这种方式,使司马睿逐渐获得江左名士的支持,也就是获得江东地方豪强的支持。但是,田余庆在《东晋门阀政治》书中指出,上述关于王导策划的、特意给顾荣等人看的历史场景,是不实的记载。

即便如此,“王(王导)与马(司马皇室),共天下”,仍然是东晋名士在江左政权具有举足轻重之地位的体现,也是名士与皇室之间千丝万缕之联系的体现。

“王与马,共天下”既说明了名士的地位,也说明了名士的贡献。但是宋明之后的士大夫,比如《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明代八股文考试选拔出的士大夫,与魏晋时期思想更自由、学识更广博、风度更优雅的名士相比,相形见绌,但是他们掌握了历史的解释权。他们就会通过各种历史叙事的记录,将王导、谢安等类型的魏晋名士,描绘成“清谈”型士大夫,之后顺理成章的得出“清谈误国”的结论。正如当大部分人只能按照一个模型复制出来的时候,原先比较优秀、与众不同的那部分人,就会被自以为正常的社会,看成是不正常的人,这就是魏晋的名士。

真实的历史是:名士没有耽误了历史,而是历史耽误了名士。

“王与马,共天下”(或王与谢共天下、王与桓共天下……),从短期的视角看,是指王导家族辅佐司马皇室建立东晋政权,从长期的视角看,是指门阀与皇权平行,共治南方政权。短期的视角,所谓“王马共治”,是门阀挟持皇权。长期的视角,“王马共治”式的格局,是东汉到魏晋的基本线索与重要特征,即门阀对大一统帝国的反制与挤压。以东晋南朝为例,当门阀之间的力量暂时处于某种均衡状态之下时,南方政权虽然内斗不断,但稳定系数相对较高。但是门阀之间的争斗一旦分出胜负,苟延残喘的南方政权,比如遇到意图篡夺的桓温及实施篡夺的桓玄时,就会出现随时被取而代之、险象环生的局面。

这种局面下,南方政权即使发动北伐,往往成为权臣篡夺的必要步骤,而非恢复故土。比如桓温的军队在关中止步不前,王猛就一语道破其中的奥秘。桓温问曰:“吾奉天子之命,将锐兵十万为百姓除残贼,而三秦豪杰未有至者,何也﹖”猛曰:“公不远数千里,深入敌境,今长安咫尺而不渡灞水,百姓未知公心,所以不至。”

天命自有归属,天命的归属是:北方中原的盗版政权,完成民族融合的历史使命后,消灭南方的正版政权,完成大一统的再造。北魏政权的人口统计显示,北方人口只有20%为晋政府南渡前的居民(而且这部分20%的人口,还是汉胡融合后的数据),由此可见,“王与马,共天下”之后华夏政权的真实面貌是什么。

民族主义与大一统的支持者,也许会对这种结果痛心疾首,但是世界主义与邦国自治的支持者,会将这种乱世定义为“黄金时代”,隋唐所谓大一统的盛世,终结了“黄金的时代”。一切只在于具体持何立场。

你可能感兴趣的:(王与马,共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