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整天喊“丧”?别那么玻璃心,让自己“钝感”一点

昨天运气不好,车被碰了两次,挺“丧”的。

第一次,是在停车场。车子右边的白车车主拉开了后排车门,随着一声闷闷的碰撞声,她的车门碰到了我的车。我心中甚是不悦,因为我就坐在车里,而且还开着驾驶室的灯,这人不可能看不到。明明知道车里有人还那么不小心,简直就在向我宣战。

心中气了不到一分钟,我就示威式地打开车灯,启动车子离开了。要是之前,我早就开车窗训斥对方了。

天有不测风云,我有两次碰车。谁能想到,竟然还会碰到第二位女司机,这一次,就在回家的路上。前面路走不动了,我就停下来等待。这个时候又听到轻微的一声“砰”,刚从我车左边经过的路虎擦到了我的后视镜。要不是有这可怜的镜子,她估计就撞到我了。

因为前面走不动,路虎也停了下来,但是并没有摇下车窗有任何示意。我马上把车窗摇了下来,旋即狠狠地按了一下喇叭。

路虎的车主好像早就知道发生了什么,把前排车窗摇下来,我看到主驾是个女的,副驾坐着的好像是她母亲。只听到主驾对我说:“是不是碰到你的后视镜了呀?不好意思啊!”副驾嘴里也附和着:“她……她今天发烧呢。”

我发现富人的脑回路果然转得快,我心想:你发烧就可以碰我的车子没动静了?那是不是烧到39度8就可以把我的车子撞得稀烂了?

我声音一下子升高了不少:“我车就在这儿停着呢,你都看不见吗?离那么近干嘛,着什么急呀!发烧?你发烧也不能出来碰别人车啊。你车离我多近你知道吧?”

对方听了好一会儿没吱声,一看前面的车子开走了,她也顺势踩了一脚油门离去。我一看后视镜外观上没啥明显刮痕,又因为刚刚狠狠地教训了这个“暴发户”车主,心中甚是满足,就没有再追究。

但是,自己的车子在半小时之内被碰了两次,毕竟不爽,但我竟然可以如此克制,不由得内心感慨一声:人,真是会变的。

思绪很快穿梭到刚买新车的第一年。无论谁坐我的车子,我都要说一声:“小心点儿,别碰到车子。”送朋友下车的时候也会说一句:“下车的时候看着点儿,车门别碰着。”估计每一个买到新车的人都是这种心情。

但有时候,即使再三叮嘱,车门还是会被碰到,自己控制不住,就会勃然大怒:“你怎么那么不小心呐,我不说你注意点嘛,就不能慢点嘛!”很多情况下,都是自己顺路送学生回学校时发生的。

那时的火气是说来就来,一下子就引爆了。

仔细想想,车子已经开了三年半。自己从不能容忍车上的每一个小疤痕、每次洗车后都要细细地巡查一遍,到现在可以从容面对半小时内被俩车碰,是我成长了吗?可能吧。

北京师范大学陈宝国教授在《普通心理学》课堂上讲到的:当人们看到10W灯泡的时候,眼睛会有一定的亮度感觉。但是当人们看到20瓦的灯泡的时候,人们感受到的亮度是不是10W灯泡的一倍呢?不是的,人们感受到的亮度值小于10W灯泡的一倍。

为什么呢?因为随着亮度的增加,大脑为了保护自己,会降低对亮度的感应。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功率增加1倍,人们的亮度感觉却没有增加一倍。

陈教授又举了一个例子:如果你第一次失恋,会非常痛苦。但是如果你第二次失恋呢,你就会感觉没有第一次那么痛苦了。第三次,甚至可能都不难受了。

这跟我的车子被碰时产生不同反应的道理是一样的:一开始,我非常珍惜和在意车子,后来就没那么严重了。

大脑的这种逐渐降低受影响的能力属于一种很好的自我保护。尤其是青年时期,也许某件事情一开始会让你痛不欲生、死去活来,伴随着时间线拉长,你自身拥有了一定的疗伤能力,也拥有了更加坚韧的心力。当你再一次面对类似事情的时候,你会变得强大起来。第三次,甚至会不以为意。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人能够忘掉痛苦,很好地适应非舒适区。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情况,人类的感觉可能伴随着时间推移、“被碰撞”次数的增多而慢慢麻木,不再被过往的事件“触碰”到。这可能是人的知觉的钝化带给我们的一些副作用。

今天凌晨中国对阵伊朗进行了亚洲杯四强争夺赛。当终场哨声响起时,中国队因为后卫的失误以三球被淘汰。赛后采访时,记者问到了38岁的老将郑智一个问题:这样的比赛结果会遗憾吗?郑智说:“遗憾肯定会有,但是我觉得整个职业生涯都有很多的遗憾,这就是我觉得每个人的人生都有可能是这样的。虽然有很多不甘,但是我付出了所有的努力了。”

郑智说“肯定有遗憾”,但是因为过去“有很多的遗憾”,所以这种“遗憾感”就没那么强烈了。这也是一种心智成熟、逐渐不那么敏感的表现。

最近流行的一本书《钝感力》,讲的也是一种“对眼前的事物钝感一点,不要什么都往心里去”的力量。日本著名文学大师渡边淳一在中文版序中写到:

“在人际关系方面,最为重要的就是钝感力。当受到领导批评,或者朋友之间意见不合,还有恋人或夫妻之间产生矛盾的时候,不要因为一些琐碎小事郁郁寡欢,而应该以积极开朗、从容淡定的态度对待生活。

钝感力不仅限于精神方面,在身体方面也同样如此,要想不因些许感冒或伤痛等就败下阵来,就必须拥有这种能力。”

这本书说的就是对于痛苦、挫折、困难迟钝而不是敏感的一种能力。在书中,渡边淳一建议道:

“做事不要总是思前想后,即使别人说些不中听的话,也要听完马上抛到脑后,要心胸开朗,不屈不挠向前看,经得住打击。”

城市的拥堵状况没有发生改变,只是你的驾驶技术日益熟练,所以开车游刃有余。

别人骂你的恶意并没有消减,只是你的心已经起了老茧,可以抵抗他们的不堪。

没有完成业绩的失落并没有减少,只是你逐渐构筑起了心智的高墙,可以抵挡它们攻击你的脆弱。

别人犯错的新奇程度并没有变化,只是你的心灵做好了调整,能够接受所有的不顺,所以你变得不太生气了。

学生依然会犯你之前重复提过的问题,但是因为你的心态变得更加平和,就容易释怀。

他人带给你的失望感并没有减少,只是你的心胸变得更开阔了,你可以容纳对方暂时的不努力和瓶颈。

我也认识这样一位拥有“钝感力”的人,叫嘉恒,是一名在校学生,在我们公司实习。因为能力突出,她被任命为校区负责人。但有时候,她的做事屡屡不能达到我的预期。例如,我们组织活动时,会给参加者发放调查题,我发现题中有一处文字后多打了一个“3”,我就跟她说:下次打印时把“3”去掉。她满口答应。等到下次活动时,那个“3”还是突兀地出现在文字后,我就把她喊过来问原因,她看了一眼就默不作声。

那半个月,类似的情形出现了三四次,看着她带着好几个人,做事却如此不靠谱,活动结束后,我就在电话里狠狠地把她骂了一顿,骂得我都觉得难听极了。

有一次打电话,我一口气骂了她15分钟,最后问她知道哪里错了吗,她竟然在那头说:“刚才说的没太听清楚。”我简直就要原地爆炸了。

但就是这样一个人,下次见到她的时候,神色还跟啥事没有一样,仿佛我骂的不是她,而是另外一个人一样。虽然,我心里因为骂她太狠还有一丝不忍心,但是看她一如既然地组织活动、主持、总结,终究还是有一点敬佩之意:这人很皮实、心智很强大啊!

半年工作结束后,让我没想到的是:她带领的团队竟然取得了所有团队中最高的业绩,而且也创造了她的个人记录,这倒是让我诧异不已了。

在我写这篇文章时,我特意问了她当时被骂的感受,她是这么回复我的:“你打电话时声音一大我就立马把手机拿得离我远远的,所以你说的什么具体我也没听很清楚,光知道你很生气。”

看到她的回复,我的第一反应是沉默的。抛开我的内伤不说,别人可能听到批评低头不说话,她厉害到直接屏蔽“干染源”。在“钝感力”方面,也算是有功力的。

不仅具有“钝感力”,而且具有“爆发力”,这样的人才由不得我们不肃然起敬。

我自己想了想,能够在我们这里实习超过1年的人,“钝感力”都还不错,不然也忍受不了我的训斥。

相反的,这中间也有很多人,因为忍受不了高压的工作和高强度的工作量没有坚持下来。

是他们太笨吗?不是的,都是一个大学的,水平差不多。

是他们不努力吗?也不是的,因为要求他们做的都做到位了。

现在来看,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他们的“钝感力”不足,太在乎别人的感受、评价和自己辛苦付出却收获不大的情绪了。有时候也能理解,作为家里的独生子女,也没必要吃这种苦,可是,现在的苦能躲得了,未来的苦可未必可以逃得过。

与其在未来面对苦难时,苦痛不堪、哭爹喊娘,倒不如现在就训练自己的“钝感力”,让自己的心智变得坚韧起来,这是必经的坎坷,这是注定的曲折,这是一条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十八盘”山路。

你可能感兴趣的:(还在整天喊“丧”?别那么玻璃心,让自己“钝感”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