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可以等》|其实我当初也写过类似这个主题的小说

图片发自App


1,


我最近挑书还蛮喜欢根据排行榜来的,《天堂可以等》2009年10月在英国出版后,被评为“2009年度英国最佳图书”。

这本书噱头很强,超越生死的爱情故事,感动全球的纯爱经典,两个月售出9国版权,万千读者为之潸然泪下。


最后一条遭到许多人吐槽。


可能是起点太高了,我看完之后,并没觉得这本书有多好看。当然,这是很多因素造成,包括小说主题,一些情节,甚至是人物的刻画。

尤其是最后的结局,总觉得少了什么,当然这并不是高中阅读题留有余味之类的客套话,只是单纯觉得有点不好,少考虑了什么。


2,


故事其实很简单,虚构了一个死亡后的故事。

露西和丹是一对情侣,在结婚前一天,两人小小地吵了一架,露西本想明天说声对不起的,却再也没机会了,因为她挂了。头撞到栏杆的扶手上,脖子也扭了。

于是,作者用她奇怪的想象力虚构了女主人公之后的故事,事实上,可能受到“凡事要讲科学”的熏陶,我总觉得跳戏,故事看起来有点幼稚。


我觉得这是正常现象,当然这不是评判小说好坏的,只是个人的一个想法。露西有两个选择,一个去天堂和去世的父母相见,幸福地在一起;第二完成任务选择做幽灵陪伴在丹的身边。

聪明的读者已经想到,女主人公会选择第二个,因为如果不是这样小说写不下去了。

回到了人间,和其他两个活死人居住在一起,他们两个也有各自的任务,也就有了小说其他副线故事。


有趣的是他们必须遵守的《幽灵者手册》,奇奇怪怪的。其中一条是:如果你试着与生前认识的人联络,他们会认不出你,无法领略你的意图,你所发出的任何信号或联络都会被打断并引起误解,你通过写作,符号,信件或技术进行的任何联络尝试都将无法辨认,对方亦无法理解,你若想通过其他人与某人进行联络,你所表达的意思亦会被误解。

规则看起来很严谨,其实并不是如此,虚构一个完全脱离自己生活的规则,总是会有很大漏洞,我觉得这是必不可免的。其实写成这样已经很厉害了。


3,


露西的任务是帮助一个邋里邋遢,看起来毫无魅力的人找到真爱。这点真的要吐槽一下,感觉是为了服务小说主题而刻意设置的一个人物。

就算有天堂,任务能给得如此利于小说创作吗?

反正经历了很多,露西误打误撞地完成了任务,其余那两个一个完成了,一个没完成。

他们的分别还是写得不错的。


露西最后觉得做个幽灵陪伴丹其实不是最好的,想让喜欢丹的安娜陪伴他。所以,那时,露西决定不做幽灵,还是去天堂吧。

突然故事反转,露西意识到丹不喜欢安娜,这种陪伴没有意义,后悔不已。

结果你猜怎样?丹挂了,也去天堂了。于是,他们两个在天堂幸福地在一起。我靠!结局圆满。

这时候,我们来认真地讨论下这个结局。看起来是很美好的结局,对于丹是,对于露西是。那对于安娜呢?对于丹的父母呢?

小说一直在刻画男女主人公的爱情,融入生死这个大话题,可生死考虑的不仅仅是爱情,还有亲情,友情等等。

他们的温馨烂漫的二人世界,对于其他人而言呢?


爱可以穿越生死,我很感动,但是,面对一个挚爱的人不幸离世时,难道我们也选择向往天堂吗?不是,我们应该继续热爱生活,因为你还有其他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你的选择不只是你一个人的选择,你还选择了对其他人要负的责任。

4,


说点题外话吧。

其实虚构死亡之后的故事是个很不错的写作反向,以前看过《摆渡人》其实也是这方面的。

我高二有一段时间不想学习,想过写小说,也是这个方面的。当时野心还蛮大的,想写出一部大作,要反映现实的。


当初也是想虚构一个死亡的男主人公,名叫毛宇,他去探索自己死去的原因,在这探索的路上,遇到其他两个人。当然,一个女的,一个男胖子,小说标配。

在这路上,遇到好多事,这其中就得靠自己的想象力了。

虚构怎么联系现实呢?主要在那死亡原因上。必须要有争议性,符合热点新闻的那种争议性。最后小说主人公发出终极呐喊,“死亡是什么?“


其中故事还要有适当的反转,就是在探索路上要出现一个神秘人物,使得有“你是谁“或者”我是谁“之类的问题出现。


现在回想起来,其实构思还是不错的。

我在想,如果以后可以靠自媒体写作谋生,具有财务自由的话,说不定要去完成当年高中未完成的小说。

你可能感兴趣的:(《天堂可以等》|其实我当初也写过类似这个主题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