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篇游记小品是为了成为日更达人,坚持写下去,并把能记住的桥段描摹下来,也有私心怕老去的一日丢失记忆,便想记在上,以便……
绍兴是人文历史浓郁的地方,是南宋时期的重要城市。我们去绍兴的攻略出发点是比较粗糙的。起因是春节假期生怕因琐碎小事发生争吵,开始订下经济的线路,下杭州再游西湖。西湖,我们去过三次,但总是在冬季,西湖一汪碧水,游湖像我们一样的外地游人有很多,可总不见杭州人的身影。
在雷峰塔展览中心隔过玻璃,我所看到的雷峰塔遗址是一堆不足五米的黄土,土堆上尽是游人丢上的硬币,金光闪闪一片。
我们沿着塔内壁悉心阅读了雷峰塔的前世今生。
我们西湖的风景看了,雷峰塔的前世今生也品味了。我们在河坊街上走了两遍,也没淘到什么像样的东西,只能记得河坊街尽是中医堂,还在桐乡乌镇看看。我们在归途之中,想起鲁迅先生的三味书屋,不由想起绍兴这个地方。
从桐乡达绍兴约四十分钟。从高铁站再转乘城市公交抵达住的地方。我们到达绍兴是雨天,年初三游园的人越来越多,从楼上看下去一顶顶伞连成片五彩相接成为一道风景线。
在傍晚的时候人流渐稀,我们进入鲁迅读书的三味书屋,才知道真正知道鲁迅读书时的刻苦努力,三进院落别致有趣,处处都有故事。三味书屋与鲁迅故居之间有一条河不足五米,河上全是乌篷船,游人个个跃跃欲试,想在这条河上感受风土人情。
鲁迅故里院落很大,鲁迅先生的祖上是清末的进士,他正值遇上了辛亥革命失了身份,没了职业家道中落,就有了鲁迅先生的一些关于父亲看病等等文章。
再往小弄堂深处走,会遇见朱自清先生故居,弄堂后不远是先驱秋瑾故居等等一些名人故里。我们在夜游中感叹绍兴之大,一条小弄堂走出了多少文人雅士。
写到这里插一句,读者可以带上孩子去看三味书屋,看看鲁迅纪念馆,可以直观的了解鲁迅文章的写作背景。
在鲁迅先生故居见到百草园,种了花花草草的菜园子,感叹文人的雅致情怀,将生活写的如此精彩。
傍晚近深夜,我们执一伞前行,雨滴落鞋上,衣上,湿了也浇不灭,我们探一探书圣故居的热情。
石板路上有水洼,或深或浅在灯影下有散散的光晕,大红的灯笼,大红的楹联,黝黑的门板,潺潺的溪流声,粉墙黛瓦的建筑里传出声响是碗敲盘,筷击盆的音。
身着蓝白碎花裙的女人在檐下执油伞向弄口望,我想许是等晚归的他。弄堂里也有吃了花雕酒的男人三三两两结伴向家的地方踱步。
粉墙下静静的蔷薇,湿了耳朵的小狗蹲在路边,上千年弄堂也如平常。对于小弄堂我们是闯入者,我想我们本该换身古代的装束,执一把油伞,摇头晃脑的吟诗赋对,一步溅起水花,一步踏上青石,青灯照壁又见小桥流水人家。
一座石拱桥不长,大约五米,从石阶上走不由会想石匠挥汗如雨的凿切卖力,用建筑这无声的音乐诠释永恒。石阶面上平滑有光泽犹如凿石汉子黝黑的肤色一样,你踩上去结实厚重,承载了千年的过往。我们挽手过桥,没挡住石阶湿溜,她跌倒在雨中,我顾不得撑伞扶她,我们衣上、脸上尽是雨水相视一笑。这肯定是千年古桥给我们的提示不要因风景太美,忘记挽手之人。
桥在绍兴是随处可见的,素有接垂虹玉带门前来,万古名桥出越州度桥的美誉,八字桥、纤线桥、凤仪桥……
面前的这座桥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它叫题扇桥。王羲之每次从宅第出来途经蕺山街走上小桥,王羲之总看见有位老婆婆在桥头摆小摊卖六角扇,但买的人却很少。
有一天,王羲之又过小桥,见婆婆守着扇摊,一脸愁容,顿生恻隐之心,所以提笔在她的扇子上各题了五个字。
老婆婆看到了,脸上立刻露出了愤怒的神色。王羲之笑着对她说,你只要对人说这是王右军题的字,每把扇子必能卖出百钱的好价格。老婆婆将信将疑,按照王羲之的嘱咐卖扇。不一会儿,由王羲之题过字的扇子便被行人抢购一空了,有的甚至还多给了一些钱,老婆婆高兴得嘴巴也合不拢了。从此以后,这座桥就被称为题扇桥了。
站在桥头上,看见桥上方石墩,中间有一圆窟窿,据说是插天灯柱的孔。在古时候桥旁小屋住着照管天灯的人,昏黄迷漫的灯光,为路人照见石级,也为行驶在夜色中的船只指明航向。
而今题扇桥直街上,两旁为粉墙黛瓦的民居,木门木窗,古色古香,鳞次栉比的传统民居。走在狭窄的题扇桥河沿,往南看是古朴大方、端庄典雅的题扇桥横跨河上,往北望是近在咫尺的蕺山,山上树木葱郁,塔亭楼阁错落其间。
夜更深我们还在雨中漫步,一条条弄堂寂静无声,昏暗的灯光照亮前路。我们迷路后折返回客栈,书圣故里湿漉漉的藏在我们心里,我想还会再寻书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