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改变,是最好的改变

关注“笑薇读书”,每天带你一起学习和成长。

TED演讲《这可能是你抑郁和焦虑的原因》中讲到一位老农在耕种的时候,被战争遗留的炸弹炸伤腿后,不得已在做截肢手术后安上了假肢。

当他恢复行走想重新劳动时,却因假肢不适应劳动而痛疼不已。身体的疼痛和对生活的绝望使他精神染上了病,因此陷入深深的焦虑,不愿下床,终日哭泣。

这种情况下我们大多会求助于药物治疗和心理疏导,来达到治疗目的。但疗效不是很明显、彻底。

然而医生却为他开了一个药方:养奶牛。看似不相关的事情却在几个月后,让他彻底从焦虑中走出来,对生活充满希望,重新振作起来。

正是医生打破了常规的思维方式,选择行为上的改变,才造就了这一医学奇迹。

看来,选择改变首先是思维上的改变,从固有的思维中走出来,改变行为,必将成为了不起的自己。

在著名心理学家陈海贤的书《了不起的我》中,我们处处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它告诉我们实现人生突破的方法,最终会成就了不起的自己。

如果你想做出改变,内心得到自我成长,那么,和我一起到书中体会一下吧。

01.打破僵固思维,走出心理舒适区

我们有时会安于待在舒适的环境中,朝五晚九的上下班,饭后跳跳舞,下象棋,溜溜娃。天天如此,生活倒也安然舒适。

我们沉浸在这种舒适中,没有压力,也没有烦恼产生,这是幸福生活真实的样子。

在这个场景里,我们习惯接纳可以控制的事情,而排斥需要做出改变的事情。

但是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罪犯老布刑满释放后,因不适应监狱外的生活,差点精神崩溃。为重返监狱,甚至不惜杀人,就为了得到继续服刑的机会。

在我们都在安于自由生活的时候,老布却认为监狱里更舒适,这对我们来说是个奇葩的想法。但是看过电影后不难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五十年的刑期,使他熟悉了监狱的生活,对监狱环境产生依赖感,从而形成心理上的舒适区。

而真正的心理舒适区,并不是我们说的熟悉的环境,而是对我们所熟悉的环境应对的方式。

当我们在某种环境中待太久,会对环境产生依赖感,在思想上形成僵固思维。它使我们难以进取,不思改变。长此以往,我们很难破茧而出,化茧成蝶,自我成长也会阻滞不前。

陈海贤在书中说:心理舒适区最特别的地方,人不是根据现在的生活去选择应对的方式,而是根据熟悉的应对方式来选择生活。

若不改变对熟悉安逸生活的依赖习惯,那么当某天生活方式发生改变时,就会和固有的应对方式发生冲突,我们所害怕的事情就真的会发生。

监狱里的老布,若不脱离对监狱环境的依赖感,走出心理舒适区,改变偏激的生存方式,那么,他最终将在监狱中终老。试问:这样的人生还有什么意义?

想再多不如试一下,一步步靠近梦想,才能遇见更好的自己。

所以,我们摆脱熟悉的应对方式带来的控制感,并改变它,是走出心理舒适区,是走出焦虑迷茫的第一步。

而选择改变应对方式有两种。

其一:行为上的应对,比如我们在新的一天开始的时候,是选择读书,还是选择做其他事情?那件事对我们来说有意义,是其判断选择的标准。

其二:内心情绪上的应对。比如我们在伤心的时候,是情绪低落,还是坦然面对?而对我们内心有良好导向方面是首要的选择。

所以,打破固有的思维方式,对不可控的事情做出改变,走出心理舒适区,是内心自我成长中的重要一步。

02.深度思考,为何无法接纳自我

僵固思维使我们驻足不前,唯有打破,才能做出改变。

而我们在改变的过程中,为什么会无法接纳自我?

自我分为理想自我和认知自我。理想自我侧重想象美好的未来和前景,它看似高大上,实际中却未必会去践行。它是对自我感性上的分析。

而认知中的自我,侧重于做。我们在全面中考虑一个方案可行后,会立即行动,结果目标达成。它是在理性上自我的分析。很显然,理性分析大于感性分析,他们是不对等关系。

而理性上的自我,会受外界认知的影响,别人说如何,我们便认同这件事应该就是这样的。

韩剧《请回答1988》中德善是个善良,单纯而又渴望爱情的女孩。爱情曾光临她三次。

她喜欢优秀的善宇,认为善宇也应该喜欢他,可是善宇却喜欢姐姐宝拉。德善的第一段恋情无疾而终。

当德善陷入单恋的伤害中不能自拔的时候,是正焕治愈了她。正焕的贴心和行为都在暗示德善,正焕是应该喜欢她的。在这种暗示下,德善一步步走近正焕。正焕却退缩了,德善的爱情又一次破灭了。

而不善于表达却一直暗恋着德善的阿泽,阿泽的优秀,她对自己两次失恋的经历,使她认为阿泽应该是不爱她的。她掩饰了自己的感情,直到五年后那个雨天重逢,阿泽确定了自己的感情,德善也收获了真正的感情。

德善若在和阿泽的爱情中遵从自己的内心,从理性上认知自己的感情世界,抛却应该思维,不至于谈了五年失败恋爱,被甩了五年。

网友对此评价:故事总是因为遗憾和残酷而影响深刻,作为观众的我,为什么要这么难过。

很显然,这部剧走进了网友的内心,感动着他们的感动,悲喜着他们的悲喜。

可见,思维左右着德善的爱情观,她总是认为事情应该如何,却不知道应该的背后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使她青涩的爱情一再擦肩而过。

心理学家卡伦.嚯妮说,人会陷入应该思维,是因为人们不断在外在世界中寻找“自我”标准,妄图创造理性自我。

而理想的自我并不是真实的自我,只是有很多“我应该很努力”“我应该谈恋爱”的规则堆切起来的。幻想中的我排斥内心跟应该自我不同情绪感受和体验。

所以,跳出应该思维不做别人的提线木偶,脱离模仿别人,找回自己的感觉,诚实的面对自己,这是自我内心成长的心里路程。

那么,若出于自发地去改变自我要求,最终我们会接纳自我,发展成长中的自我。

03.了解自我发展,选择改变

我们打破了僵固思维的束缚,从而走出心理舒适区,也了解了在内心成长的过程中,为何接纳自我的原因,那么接下来,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如何去做。

如何做呢?选择改变。

美国作家 廉威.布瑞琪在《转变一生》中写到,转变需要三个阶段,结束—迷茫—重生。

他认为转变是从结束开始的。结束后紧跟着一段时间的迷茫和痛苦,在经历迷茫和痛苦之后慢慢才会有新的开始,也就是重生。

居里夫人在19岁时候,计划与家教中长子米西卡尔结婚,但遭到家长坚决的反对,一直薄弱的米西卡尔屈从了父母的安排,居里夫人因此消沉。

但她最终凭着顽强的意志,克制了自己,把个人的不幸转化为献身更大目标,最终摆脱失恋带来的阴影。

只有选择重新振作,才有她成功的结果。结束一段行程,稍作休整,才能轻装上阵,开始另一段行程。

72岁的褚时健,声名显赫,曾是亚洲烟王。但他突然沦为阶下囚,心爱的大女儿也在他收押期间选择自杀。

他年龄大,又疾病缠身。他身边的人,甚至他自己都认为已走入人生谷底。不料他却触底反弹,在85岁的高龄,成为橙子大王。

他在逆境中,没有消极认命,而是选择重新开始,终于他成就了不起的自己,获得了重生。

巴西小说《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有一句话,当你全心全意做一件事时,全世界都来帮你。

结束原来所做的事情,避开原来的伤痛,努力专注当下的事情,我们才能从新开始,最终获得重生。

04.写在最后

作者在《了不起的我》中写到,他是离你很近的书,我们能从案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它也是一本很实的书,为我们提供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自我发展工具。在书中作者从行为的改变,思维的进化,关系的发展,走出人生瓶颈期和绘制人生地图,五个方面讲述,我们终其一生遇到的种种问题,以及系统解决办法。

当我们对现状感到痛苦恐惧的时候,我们都希望改变。但是作者却在书中提出“不改变,就是最好的改变”这一观点,的确令人费解。

如同在笑薇书评写作班学习到的“不读书法”一样,难道它们有共通之处吗?

那么,它究竟是一种怎样的逻辑思维呢?真是好奇。朋友们,与我一起到书《了不起的自己》中一探究竟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改变,是最好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