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从古罗马到美国,亚里士多德从“理想”步入“现实”

今天已经是本单元的最后一回了。在前面的将近十回的内容中,我们已经对亚里士多德的人生哲学的方方面面进行了介绍。我们都知道亚里士多德是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他的著作全集可以看成是希腊时代的《吕氏春秋》,所以亚里士多德对于后世思想的影响是怎么说也不过分的。

罗马人的生活里,有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影子

今天我们对于他的总结,将结合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对于罗马人的影响来进行。为什么我们需要要扯点关于罗马的知识呢?首先当然是因为亚里士多德的时代与古罗马崛起的时代是比较接近的。

亚里士多德死后大约200年的时间内,罗马就慢慢崛起为地中海地区的头号强国之一,然后罗马又花了几百年的时间成长为一个横跨欧亚非的大帝国。因此亚里士多德的时代与罗马的时代的确不是特别远。

第二,也是因为我在下一个单元,也就是虚无主义的单元里面所涉及的罗马的思想家会比较多,在这里提一下罗马也可以构成一种过渡。第三,我在这里要提罗马,是因为亚里士多德的不少关于人生哲学的思想,并不是在他所生活的古希腊时代成为了现实,而更多的是在罗马时代构成了现实。

也就是说看看罗马人是怎么生活的,能够帮助我们更多地理解亚里士多德的人生哲学是什么。通过这种方式来复习亚里士多德的人生哲学,我们也可以得到一些新的历史资料。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罗马人并不是那么地喜欢哲学,这多少有点讽刺意味。罗马人比较喜欢搞法律,搞税收系统、搞公共建筑、搞商业,在军事上也特别在行。但是他们并没有职业哲学家这个专门的行当。亚里士多德的书,在罗马时代主要是以原始的希腊文状态流传的,并没有人系统地将亚里士多德的书翻译为拉丁文,拉丁文就是罗马的第一官方语言。

亚里士多德的书(被)翻译为拉丁文,那是中世纪的事情。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又凭什么说罗马人的生活里面有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影子?这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

第一点也就是最重要的,最提纲挈领的一点:就是所谓的中道原则。亚里士多德哲学的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中道,不走极端—— 不走极端有很多含义,其中一个含义当然是指克制过分的欲望。

这也是罗马的官方哲学思想——斯多葛主义的核心命义。斯多葛主义是我们在下面一个单元里面所要涉及的思想,这里没有办法全面展开,但是几乎肯定的是,斯多葛主义对于谦虚沉着的美德的颂扬,与亚里士多德对于中道的颂扬是有一定的相似之处的。虽然罗马帝国在晚期相当堕落,整个社会的享乐之风越来越重,以使得斯多葛主义逐步成为了一种道德上的掩饰。但是至少从字面上说,斯多葛主义仍然具有坚持中道的含义。

第二点,亚里士多德有一种基于希腊语之自豪感的世界主义情怀,认为希腊文明的光芒要照亮四方。

这种思想是与他学生亚历山大大帝的扩张互为表里的。不过亚历山大的马其顿帝国毕竟是不稳固的,真正实现这种理想的乃是罗马。罗马是从一个城邦出发,用几百年的时间建立了一个环绕地中海的大帝国,并且以拉丁语为第一官方语言,也就是帝国的西部语言;以希腊语为第二官方语,也就是帝国的东部语。

(罗马)在整个帝国境内实行同样的法律。这里要注意的是《罗马法》是今天的大陆法系的根源,其核心思想就是成文法传统——法条必须以命题的方式被肯定下来,颁布天下,天下按照同样一个尺度来执法。这种做法就预设了某种统一的逻辑思维。在法律工作中的重要性,也就等于积极回应了亚里士多德在《工具篇》中锻造逻辑学武器的各种努力。

第三点,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原则也牵涉到了他对于修辞的态度。亚里士多德对修辞也采取比较中庸的态度,还写了《修辞学》,肯定在逻辑的辅佐下,通过辞章的安排,来达到自身演说目的的合理性。

而在罗马共和国时代,西塞罗则成为修辞学与演讲的大师,政治修辞日后也成为了西方政客的基本训练,这在相当程度上也是受到亚里士多德的影响。

罗马时代的政治体制与混合城邦制的相似性

第四点,就是亚里士多德鼓吹德性是政治体制背后的灵魂,而他最喜欢的那个政治体制就是混合城邦制,这在我们上一回的节目中已经提到了。

什么叫混合城邦制呢?就是那种德性在里面起到积极作用的准民主政治。我这里用准民主政治就指出它有民主政治的成分,但并不完全是民主政治。我认为在古典的世界中,最接近亚里士多德这种理想的,就是罗马共和国时期的政治体制。罗马共和国的政治体制的一个基本构成,可以说是基本上是平衡了民众与精英阶层之间的一个关系。

比如其中比较具有大众民主色彩的民众大会,其中又包括所谓的区会议、百人会议、部族会议以及平民会议,用来遴选高级的官吏,特别是执政官。而比较代表精英色彩则是所谓的元老院,成员由100人后来扩张到300人,但即使是300人,人数也不是很多,基本上都是政治老手才能够参与的,一般的政治素人是没办法参与的,很多位置也是被贵族所垄断的。

除了民众大会与元老院之外,还有执政官。执政官是由民众大会选举产生,但是他在退休以后又可以通过旋转门进入元老院。执政官多多少少有点像今天各国的首相或者是总统,但是一般来说是两个执政官不分正副,同时执行领导国家的职责,任期只不过是一年。

一句话(来说),罗马共和国时代的政治制度既不搞民粹,也不搞寡头,而是让民众的代表与贵族的代表坐在一起讨论天下事,大家按照中道办事情。这种不走极端的政治路线,实在是太亚里士多德了。

除了罗马共和国的政治体制很亚里士多德以外,甚至罗马帝国时代的政治体制,也非常具有亚里士多德主义的气味。我们都知道亚里士多德除了混合城邦制以外,他也能够接受贤明的君主统治。他把贤明的君主统治称之为王制,把那种堕落的君主统治称之为僭主制。罗马进入帝国时代之后,出现了皇帝,也屡出贤明君主,所以有所谓的五贤帝之说。五位贤明的君主分别是涅尔瓦、图拉真、哈德良、安东尼·庇护和马可·奥勒留。当然我个人认为古罗马的第一个皇帝奥古斯都,也就是屋大维,也能算是一位贤明皇帝。

古罗马的皇帝与中国古代的皇帝是不同的,很多皇帝不会立自己的亲生儿子为继承人,而是寻找一个与自己没有血统关系的人做继承人,当然要让他改自己的姓氏,成为自己的养子。这就避免了中国帝制经常遇到的三个尴尬。

第一,如果某个皇上有不孕不育的问题,就没有孩子了。比如汉代的汉桓帝就没有任何子嗣,所以他后面的皇帝汉灵帝并不是他的亲儿子。第二,有时候孩子太多,互相残杀,都要争那个地位,比如晋朝的时候所出现的八王之乱。第三,虽然老皇上有孩子,但是都是一群窝囊废,没一个适合做皇上。但是在古罗马是选贤不选卿,只要你贤能,或者具有某种潜在的德性,就会被老皇上选,继承天下之大统,这的确是太符合亚里士多德的胃口了。

请注意,在亚里士多德的整个政治哲学的设计中,统治者本身的血缘,从来不被他看成是政治合法性的基础,他认为这一点是和德性没有本质性的关系的,这一点是和中国古代儒家的看法很不同。

当然话又说回来了,并不是说古罗马所有的皇帝都是好皇帝,也出现了像尼禄这样的坏皇帝。但是在极端情况下,即使出现了暴君,元老院也可以通过政治谋杀来换掉皇上,这是某种带有血腥色彩的政治救济。

古罗马人的民族特性:用理性统摄情感

古罗马人继承亚里士多德的第五个方面,就是他们的整个民族特性,都是主张用理性来统摄情感的。

我们都知道理性应当控制情感,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灵魂学说都肯定的一个想法。但在希腊的政治制度中,这一点却很难实现。苏格拉底之所以被判处死刑,就是因为愤怒的雅典人没有控制住自己不当的情绪。而亚里士多德之所以被雅典人赶走,也是因为雅典人基于一种抽象的民族主义仇恨,仅仅因为亚里士多德本人是马其顿人,而不是雅典人,而不能够容他在城内居住,但这样的问题却可能不会在罗马出现。

这里面有一些案例,就第一次布匿战争的时候,也就是在公元前255年,罗马海军的舰队遭遇到了一次悲惨的海难,230艘战舰只留下80艘,有6万名士兵葬身鱼腹。但是罗马的民众却没有处罚涉事将领,他们认为这些涉事将领之所以没有应付好海难,仅仅是因为全罗马都缺乏海军人才,这和他们的德性没有关系,还让他们继续带兵打仗。换成希腊人对于出事将领(有)如此宽容的态度,乃是不可设想。

我们应当还都记得苏格拉底之所以与雅典公民大会结下了梁子,就是因为苏格拉底认定雅典公民大会,对于一些雅典海军将领的审判,是非常的不合理的。那些将领明明打败了斯巴达人,仅仅就是因为某些技术原因,没有及时回收己方的阵亡水兵的尸体,竟然就被自己的公民大会判处死刑了,苏格拉底认为这样做是很不合适的。从这个角度上来看,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以及亚里士多德理性原则,是不见容于他们所生活的古希腊社会的,却被罗马人所接受了。

打仗为了和平,战争本身不是目的

罗马人继承亚里士多德思想的第六个方面,就是他们与亚里士多德一样,即他们与亚里士多德一样都认为和平的重要性是要超过战争的,即使打仗也是为了和平。

为什么说罗马人也继承了这个想法呢?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这个想法有点奇怪,罗马人不是很好战吗?他们不是打遍了地中海的各路群雄吗?但你也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看,罗马打败群雄,比如像迦太基这样的强国,其归根结底的目的,很可能也是为了统一整个地中海沿岸的各国,建立起一个和平的大帝国。

实际上奥古斯都称帝以后,罗马人享受过不少于200年的和平时间,也基本上满足于现在的疆土,不想再打仗了。比如哈德良长城,是在今天英格兰北部的一系列的罗马人留下的防御工事,标志着罗马帝国扩张的最北边界。甚至还有一个拉丁文的词组,叫Pax Romana,成为了以后史学家经常使用的俗语,其意思就是指罗马统治下的和平。

罗马帝国的灭亡:国家的质料条件引发了奢侈浪费

大家会说为什么罗马帝国后来也灭亡了呢?罗马之所以衰亡,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也能够提供很好的解释。

我们都知道,按照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所提出的一个观点,任何一个国家的构成都有形式与质料这两方面。质料这一方面就是他的风土、地理条件、人口的比例、民族比例、性别比例等等。用这个观点去看罗马,罗马帝国构成的质料条件,就是它的地理环境和它的人口情况。罗马帝国和我们中国的中央帝国,比如说秦帝国、汉帝国是很不同的,它是个围绕地中海所构成的一个国家,地中海就可以说是罗马帝国的内湖,这就会导致罗马帝国内部的物流成本相对比较低。

这是为什么呢?在没有飞机、高铁的时代,水运的成本一向是要比陆运要来得低。所以就有一些研究来证明,与汉帝国相比,罗马帝国的收税的效率是比较高的。这件事儿表面上看是不错,能够方便国家收税,从另外一个角度上看,也可能成为德性的败坏器。为什么呢?罗马帝国的两个首都,东都是君士坦丁,西都就是罗马城,这两个城都有非常庞大的人口,比如罗马城在帝国的早期就有100万人口了。

他们的粮食从哪里来呢?从凯撒时代开始,埃及就成为了罗马城的平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粮食供应地,而地中海本身提供了非常便利的航运条件,可以方便罗马统治者,从其他的帝国的省份来抽血。最后就会导致生活在首都区的老百姓,以过于低廉的价格来获得各种物质必需品,他们就会忘记了勤劳本分的这些美德,觉得这些财富来得特别的容易。连平民都是如此,再想想那些上层社会,真是酒池肉林,过着糜烂不堪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承平日久,罗马人就会慢慢磨掉他们原来所具有的血性,慢慢地堕落下去。

过分追求平等主义,使今天的美国全面背离中道原则

那么现在我们在批评罗马帝国晚期所出现的这些问题,多多少少也可以延续到对于美国的批评上,因为很多人都觉得美国可以说是今天的罗马。那么换言之,既然我们可以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来看待罗马的问题,我们也可以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来看待美国今天的问题。

我认为今天美国所面临的核心问题,就是全面背离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原则,这主要体现在哪里呢?

第一点就是现在美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过分追求形式平等,反对哪怕一点点歧视。歧视当然是不好的,但是人和人之间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差别,这些差别如果完全无视的话,倒反而会变成另一种所谓的精神洁癖,也许对于社会发展真的不是什么好事。

我举个例子,有些语言论在中国恐怕不会被视为歧视性的言论,在美国却是歧视性的言论。比如有个中国来的同学跑到美国去读书,如果某一个美国人对你说这个同学你是来自中国的吧,想必你的数学肯定不错吧。这话在中国人看来肯定是会带来一些精神压力的,因为人家对你提出了比较高的期望,但是没有人认为这是歧视。如果像过去,有些武打片里面人家指着你说你是东亚病夫,那才叫歧视,说你数学好是恭维。但是站在美国当下的文化来看,这个话就是歧视亚裔,因为这话就等于是在给亚裔贴标签,好像不能存在数学不好的亚裔似的。

但是语言的实质就是要用一般性的名词去指称个别性的事物。如果我们每天每刻每秒,都在对自己使用的任何一个一般性的名词进行这样深刻的道德反省,那么我们语言交流的效率就会大大降低,而且我们整个做事情的效率也会大大降低。

另外一个平等主义所导致的一个问题,(就是)美国全面的平等主义与工会制度相互结合,会导致中小学的优秀老师没有精神动力进行教学改革,因为这样做会被群体排斥。

举一个例子,我们上海曾经向英国输送过一些数学老师,用中国人的方法来提高英国中小学生的数学成绩。当然中国人使用的整个手段,是和英美人很不相同的,任何一个人如果想复制中国数学老师的那种教学努力,在今天的美国的工会制度中,很有可能就会被当成异类来加以排挤,甚至他会认为你在班级里强行搞分级搞排名,会剥夺学生的自尊。

这就会导致现在一个非常可笑的情况,很多美国老师私下里都和我抱怨,很多美国学生都进了大学了,基本的数学能力,甚至是基本的英文拼读能力都很差,这就是因为中学老师不肯好好教育他们。更让大学老师感到头疼的是这些学生甚至还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这就是抽象的平等主义所造成的一个问题。

那么站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的立场上来看,德性有高低,能力有高低,这是自然界的一种正常的分布情况。而且对于自己的能力的不足的认识,本身就是德性的一个重要部分。你片面地要把所有人的能力都说成是一样的,这种做法本身是违背德性的要求的。同时,对于平等的没有克制的追求,也会导致对于中道原则的全面的违背。

上面说的对于中道原则的这样一个违背,还是从思想意识的角度上来说的。现在我们再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看看,美国社会对于中道原则的违背。

美国社会的分裂:中产阶级正在慢慢缩小

也就是说,今天的美国已经缺乏了通常意义上所说的中产阶级了。我们都知道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讲法,中产阶级不仅仅是个财产方面的概念,它也具有德性方面的含义,也就是说成为中产阶级者,他不仅是有恒产,而且有恒心,也就是说他要有公益性,同时要有现代知识。中产阶级就是整个社会的一个稳定器,如果一个城邦里面大多数公民是属于既不富也不穷的人,那么这个城邦就非常稳定了。

但今天的美国经济意义上的中产阶级正在慢慢的缩小,也就是说今天的美国正日益变成穷人的美国和富人美国的两极对峙。他们在政治观点上分裂,使得持守中道的中产阶级同样的是在被削弱。而且他们在政治观点上的日益极化和日益分裂,也使得思想意识状态上的那种中产阶级也在迅速地缩小。

我在美国旅行的一个体会,就是大多数的美国人他在智识方面的低下是让人非常震惊的,大多数民众都缺乏一个大国公民所应该具有的基本常识。比如很多人都不知道东京和上海哪一个在东面,哪一个在西面,哪一个在北面,哪一个在南面。尽管美国精英科学家的科学素质是非常令人钦佩的,但他们与普通大众之间存在着一个巨大的知识鸿沟。

所以从知识的分布上来看,美国整个的人口结构和社会结构,绝对不是橄榄型的,而是金字塔型的。这是一种非常不稳定的,很容易出事的社会结构,更让人感到担忧的是美国采用的民主制度,是要靠广大的这些金字塔底座上的那些民众进行投票的。

全球性问题:资本主义逻辑的全面控制和文艺精神的堕落

那么另外还有两个问题,它不仅仅是针对美国的,而且是带有全球性色彩的。也就是说我们整个地球,很可能现在也都在丧失对于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原则的把握,当然也是基于各种各样的理由。

第一方面,就是资本主义的逻辑控制了社会运作的方方面面,什么事情都是以资本增值的最大化为第一考量或者是压倒性考量。也就是说以家庭幸福为核心的亚里斯多德式的家政学,已经被资本增值的抽象逻辑所取代,这很可能就会导致对于生命体验的一种全面的扭曲。

第二个方面,是全球性的一个文艺精神的堕落,这种文艺精神的堕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就是对于亚里士多德的文艺原则的背弃。我们前面已经提到了亚里士多德的文艺原则就是要看重悲剧,那么悲剧的好处是什么呢?就通过悲剧所引起的怜悯心和畏惧性,我们可以把握到人性的整体,对于人生限度进行深入的形而上学思考。所以悲剧是一种给大众看的哲学作品,它和一般的哲学作品不同,因为它是感性的艺术。

但是在今天的这样一个以流量为王的娱乐环境里面,亚里士多德对于悲剧的这一种崇敬心态就无处安放。换言之,人们已经不再试图以艺术为出发点来追问人性的本质与人生的界限了。相反,人们试图将自己沉湎在感官娱乐所提供的种种低级享受里,以此来忘却对于人性本质的一切追问,而这种肤浅化的趋向又是与上面所提到的资本主义逻辑相互支持的。所以我们看到在很多网络平台上,对于流量的追求本身就代替了对于内容的打磨。

很显然,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并不是一个让亚里士多德感到高兴的时代。因为一个极化并且肤浅化的时代,是不可能符合追求中道德哲学家的胃口的。相反,极化的时代精神就会催生极化的思想,其中有一种极化的思想,我们就称之为虚无主义,也就是对各种各样的价值观进行否定的思想浪潮,这也就是我们下一个单元,要提到的思想家所提供的人生哲学方案。

那么到现在为止,对于亚里士多德的人生哲学的生活提案的讨论,基本上也就完成了。谢谢大家,我们下回见。

今日得到

1、罗马人的生活里,有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影子,主要体现在以下6点:

(1)第一点也就是最重要、最提纲挈领的一点:就是所谓的中道原则。亚里士多德哲学的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中道,不走极端。不走极端有很多含义,其中一个含义当然是指克制过分的欲望。

(2)第二点,亚里士多德有一种基于希腊语之自豪感的世界主义情怀,认为希腊文明的光芒要照亮四方。罗马在整个帝国境内实行同样的法律,《罗马法》是今天的大陆法系的根源,其核心思想就是成文法传统,这种做法就预设了某种统一的逻辑思维。

(3)第三点,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原则也牵涉到了他对于修辞的态度。他对修辞也采取比较中庸的态度,还写了《修辞学》,肯定在逻辑的辅佐下,通过辞章的安排,来达到自身演说目的的合理性。

(4)第四点,亚里士多德鼓吹德性是政治体制背后的灵魂,而他最喜欢的那个政治体制就是混合城邦制,就是不走极端的政治路线——既不搞民粹,也不搞寡头,而是让民众的代表与贵族的代表坐在一起讨论天下事,大家按照中道办事情。

(5)第五点,就是他们的整个民族特性,都是主张用理性来统摄情感的。

(6)第六点,就是他们与亚里士多德一样,都认为和平的重要性是要超过战争的,即使打仗也是为了和平。

2、罗马帝国的灭亡:国家的质料条件引发了奢侈浪费。

3、过分追求平等主义,使今天的美国全面背离中道原则。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

(1)现在美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过分追求形式平等,反对哪怕一点点歧视。歧视当然是不好的,但人和人之间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差别,这些差别如果完全无视,反而会变成所谓的精神洁癖,对于社会发展不是什么好事。

(2)美国全面的平等主义与工会制度相互结合,会导致中小学的优秀老师没有精神动力进行教学改革,因为这样做会被群体排斥。

4、从亚里士多德的哲学立场来看,德性和能力均有高低,这是自然界的正常分布情况。而对于自己的能力不足的认识,本身就是德性的一个重要部分。片面地要把所有人的能力都说成是一样的,这种做法本身是违背德性要求的; 而对于平等没有克制的追求,也会导致对于中道原则的全面的违背。

5、美国社会的分裂,是因为中产阶级正在慢慢缩小——中产阶级不仅仅是个财产方面的概念,它还具有德性方面的含义。中产阶级是社会的稳定器。

6、资本主义逻辑的全面控制和文艺精神的堕落,是全球性问题。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

(1)资本主义的逻辑控制了社会运作的方方面面,凡事以资本增值的最大化为第一考量或压倒性考量——以家庭幸福为核心的亚里斯多德式的家政学,已经被资本增值的抽象逻辑所取代,这会导致对于生命体验的一种全面的扭曲。

(2)全球性的一个文艺精神的堕落。这种文艺精神的堕落,是对于亚里士多德的文艺原则的背弃——文艺原则就是要看重悲剧。悲剧所引起的怜悯心和畏惧性,可以对人生限度进行深入的形而上学思考。悲剧是给大众看的哲学作品,它和一般的哲学作品不同,它是感性的艺术。

课后思考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精华是什么?通过一个章节的学习后,你如何践行他的哲学思想?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精华——中道。中道是不足与过分间的平衡点。中道的确是两个极端之间的平衡点,两个极端:一个极端叫不足,另外一个极端就叫过分。(1)中道不是数学意义上的平均点,而是要结合具体语境对具体问题作出梳理分析,然后具体问题具体处理,特殊问题特殊处理。要做到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所要接受的训练就更多是经验科学的训练了; (2)中道非直觉,它需要经验的反思——中道是需要自由意志与反思的,并不是道德直觉,就是说找中道靠的是动脑子,而不是靠你的体会; (3)中道是指行为上的中道,而非情绪上的中道(中庸是指后者)。

通过对亚里士多德人生哲学的学习,更加坚定了我一直践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践行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中,有个很重要的观念,就是要适度管理自己的欲望。人的天性都是贪婪的,谁都想拥有最多的物质和最多的爱,再多都不嫌多。更甚者,除了自己无休止创造,一刻也不得闲以外,还要绞尽脑汁去掠夺、去占有他人的果实。在无休无止追逐这一切的时候,就会让自己的身心灵失去闲暇与自由。但人的理性发展和思辨,恰恰依赖于闲暇与自由。人失去了理性发展与思辩,失去了理性和精神的部分,就会让自己局限在了感觉层面,难以清明。这样的活法,犹如行尸走肉。

年轻时候好好拼事业,除了能从拼事业中找到创造的快乐,还能从中收获财富,将青年和中年时期收获的财富用在中老年时,中老年时期就有了闲暇和自由,这个时候就要管理好自己的欲望,就要让身心灵都慢下来,去读更多的精典名著,看更多的引人深思的影视作品。比如前段时间,就在看契诃夫的小说; 又比如最近,就在看莎士比亚的戏剧,看纯文艺的电影; 接下来还要看但丁的《神曲》,还要看已经收藏好的优秀电影作品。对财富的追求,我一直在践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中道。除了这个,我还会在其它领域找到这样的黄金平衡点。

你可能感兴趣的:(23. 从古罗马到美国,亚里士多德从“理想”步入“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