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脑极度开放是一种能力,可以容纳不同的观点,不同的可能性,要保持智识上的谦逊。
马占清的破局方案,起源于一次逛街。有一天,他跟朋友逛夜市,看到了很多小地摊。他突然想,这儿能摆摊卖货,能不能摆下一个小密室呢?要是大家在逛街的时候愿意随手体验一下,公司是不是就能活了?
说干就干,马占清回去就着手研究。这个模式如果能跑通,就能解决这个行业的两个大难题——
第一个难题,就是前面说的场地面积问题。原来的模式,单店投入怎么也得一两百万,但在夜市上摆摊的小密室,三四十万就够了;
第二个难题,是密室逃脱行业过去只能在写字楼或者独立场地里,但凡好一点的商场,根本就进不去。这不仅仅是商场租金高的原因,而是密室里场景布置的各种物料,没法符合消防要求。但现在就不一样了,如果密室场景小而且简单,那就完全符合消防要求。这样一来,密室就可以进入人流量大的商场,规模一下就能跑上去。
几经试错之后,马占清终于找到一个可行方案:他们把密室放进集装箱,做成“盒子密室”,拉到了夜市门口,定价69元。一个场景,半个小时就能玩一次。结果没想到,这种盒子密室虽然不能让用户感受到声光电那些复杂体验,却极大满足了好奇心,两杯奶茶的钱就能体验到小小的解谜成就感,用户反响超乎预期得好,3个小时就卖了500多块。他们一下子信心倍增。
你看,谁说密室就一定得大,时间得长?“快餐式”的密室,玩家们玩得也很嗨。所以,当绝大多数密室还在老模式上不停“内卷”时,“盒子密室”快速扩张。差不多一年半左右的时间,从原本奄奄一息的9家店,扩展到现在全国100多家门店,彻底实现了逆风翻盘。
从马占清同学的故事里,我们发现,作为一个新兴行业,一个动辄占地几百上千平方米的大买卖,它的破局点,却是从夜市里的小地摊中获得的启发。这就提醒我们,要开放地看待不同事物,别人的存在,很可能就会成为我们问题的解决方案。
从不熟悉的事物中,寻找破局思路
我要为你介绍的第二位同学,是武汉的李婕同学。她曾经在一家线下服装连锁品牌担任人事经理,管理着9个省的分公司。
一提到线下,你大概猜到李婕遇到什么难题了。没错,大概从前年开始,线下零售进入了寒冬。这种时候,李婕所在的公司也走上了降本增效的自救之路:精简员工数量,同时提高人员的工作效率。
但是你也能想象到,这个目标本身就存在着矛盾——要降本,就不能高奖金激励,那员工的动力从哪儿来?没有动力,怎么可能增效?这个时候别说主动性了,就是日常工作,也不一定能保质完成。那怎么办呢?
恰好在这个时候,李捷看到了一档综艺节目。在这个节目里,在赛制的刺激下,即便训练强度极大,这些参与节目的年轻人都咬牙坚持,反而被激发出了追逐梦想的成就感和决心。李捷就想,做管理管理,能不能从综艺节目里找找灵感呢?于是,一个公司里的“员工创造营”,诞生了。
按照这个思路,李捷和团队花了两个月的时间,设计出了一套激励机制,李捷把它命名为“GAME”,游戏化管理模型。具体怎么玩呢?这四个字母,每个都代表一个步骤,咱们一个个来说。
第一步,Goal,目标。一切管理都要以拿到业绩目标为前提。李捷把影响业绩的因素,比如进店数、购买人数等等关键指标,设置成了员工要完成的任务目标。
第二步,Anchor,锚定关键人物,也就是要让关键人物来设计具体任务。李婕团队定下的规则是:谁参与、谁设计。不仅店长要参与任务设计,员工也得参与进来。他们还会定期邀请导购担任体验官,“让听见炮火声的人参与决策”,在试行的任务当中找到BUG,再进行趣味化修改。
但问题来了,任务发下去不等于结果自然发生,怎么转化成业绩呢?
这就需要第三步,Magic,行为场景化。简单来说,就是通过社交、身份、反馈、挑战的场景化方法,推动业绩突破。
举个例子。一家店里有30个销售人员,每天进行积分榜更新,以周为单位,把他们分成A\B\C\D\E\F班。看过这类综艺节目的人都知道,每个班成员的等级不一样,面对的挑战不一样,享受的奖励也不一样。
比如A班员工,多数时间都在忙销售,那就可以兑换店长帮买早餐、免打卡等奖励包。而B班员工,就可以兑换调休等奖励包。这就实现了既在精神层面激励员工,又在现实层面满足员工的双重目标。
除了常规的任务包之外,店长还可以根据经营需求,临时发起特殊挑战包,员工完成后可以加倍得分。比如,疫情反复,客流减少,店长就可以发起“分销挑战包”,鼓励大家互相PK,提高自己的积分。
第四步,Enable,个人提升打副本。这一步的意义在于点亮员工,激发个人活力。重点关注的对象主要是最好的A班和最差的F班员工。对于A班要及时公开表扬,单项最强王者,就贴上技能标签,比如“喊麦王”等,给他们追光;全月最强者,就让他C位出道,举办颁奖仪式;如果连续3个月荣获C位,还会为他们制作官宣海报、小视频,在朋友圈为他们打光。那对于成绩不理想的F班呢?给他们的副本就是店长制定提升计划,请员工认领下周任务。如果实现就发奖金,不实现就认领惩罚任务。如果连续2周仍然没有提升,就开启赛马淘汰机制。
你看,这就是李捷设计的“GAME”游戏化管理模型。我们能想象得到,用了这个模型,团队活力一下子就被刺激起来了。李捷他们团队诞生了1300多位优秀C位,这对线下服装连锁企业来说,是难得的大规模人才产出。
听完李捷的故事,我自己其实挺有感触的。说实话,对于综艺节目,我现在看得比较少。我们年轻同事有时候给我推荐,我经常也是“十分感谢但是婉拒”的心态。但李捷的做法让我意识到,保持一种开放心态,让那些不熟悉的事物进入到自己的视野中来,可能会让我们发现不一样的破局思路。
打破惯性认知,看到现存方案
我要给你介绍的第三位同学,是郑州校区的翟海涛同学。
翟海涛所在的企业叫逮虾记,主要的产品就是虾滑。你可能没听说过这家公司,但你平时吃的虾滑,很有可能就是他们家的。因为在虾滑这个单品市场,他们的出货量全行业第一。
听到这你可能会觉得,这家企业一定是一个深耕多年的行业巨头。但其实,这家公司从抢不到客户,到把虾滑这个单品卖到行业第一,仅仅花了两年时间。两年行业第一,是怎么做到的?
一家公司的发展,肯定有很多因素。但翟海涛作为这家公司的COO,他跟我们分享,逮虾记之所以能够达到这个高度,有个关键因素,就是一场变革。具体是怎么回事呢?
逮虾记刚刚进入市场的时候,其实没有多少客户。为了抢客户,他们不得不跟对手打价格战,给经销商更优惠的条件。但作为市场的后来者,这个方法并没有什么效果,半年过去了,才发展了几十个分销商,营业额每月才几十万。如果按这个发展趋势的话,在这个行业里根本没法生存,这个局面怎么破呢?
翟海涛作为这家公司的COO,捋了一遍整个交易流程,他发现,在现有的交易模式下,成本全都耗在了层层分销的模式上,每一个订单,要花很高的仓储成本,还要跟各个分销商去分成。那能不能跳过经销商,直接销售给客户呢?
但紧接着,一个问题出现在了翟海涛心中:在这个行业里,所有人采用的都是分销模式,如果直销这么好,为什么没人用直销呢?
带着这个问题,翟海涛仔细观察了下行业。他发现,很多友商其实是因为当年的冷链物流成本太高,所以只能做分销。但今天,中国物流发展这么快,完全可以做直销。你可能会问,那逮虾记的友商为什么现在不改成直销呢?因为这么多年下来,公司业务和经销商利益高度捆绑,想改也改不了了。但是逮虾记作为后来者,还没有跟经销商捆绑起来,船小好调头,他们是完全来得及的。
翟海涛想到这里激动了,看起来,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破局点。但事情没有那么简单,团队心里是有点打鼓的。你看,这就是咱们日常会有的心态:如果直销这么好,为啥别人不干呢?这个时候,很多人就会徘徊不前。
但翟海涛非常坚定,他跟公司申请,把公司在全国所有的管理者和销售全部召集回总部,所有人聚在一起,开了两周的大会。干什么?就是在一起推演,如果公司改成直销,到底可不可行。
经过反复推演,结果是,确实值得试试。那接下来的动作就非常清晰了——公司全面转型。半年内,就相继完成了建仓库、建物流、组团队等一系列动作,一口气在全国开了20个办事处,直销团队也达到了300人的规模。很快,全公司单月销售额过亿,两年内就冲击到了20亿的销售规模,完成了别人十几年才能完成的成果。
你看,在一个领域深耕久了,我们很容易形成很多“既定认知”。这些认知会让我们对很多事都习以为常,把过去的一切都当作理所当然。所以,什么是开放?开放不仅仅是破除对别人的偏见,同时,也是要破除对自己的偏见,打破惯性认知,我们才能看到更多早就藏在我们身边的破局方法。
不要关闭对可能性的想象
我要为你介绍的最后一位同学,来自西安校区。她叫刘蓉,是一位少儿英语机构的创始人。你听到她所在的行业,大概就能猜到,在过去的半年,刘蓉到底经历了什么。
去年6月份,她正带着孩子在草原吃着烤全羊唱着歌,突然收到了来自同行前辈的一条信息:双减政策不是一阵风,会严格执行落地。
这条信息在刘蓉看来,其实是另外六个字:不转型,就完了。要知道,政策要求周末、节假日、寒暑假不能开课,那么仅靠周一到周五的收入,是根本支撑不了一家英语培训机构的运营成本的。
可是,转型哪有那么容易。一方面,刘蓉多年的经验主要集中在英语这种学科教育上,其他领域很少涉猎;另一方面,公司的账上已经没什么钱了。如果自己再进入一个陌生领域,从零开始,会对家庭造成很大的经济负担。怎么办?
刘蓉没有坐在家里焦虑痛苦,她开始四处走访,一家家探访政府鼓励的非学科类的机构,比如舞蹈、科学,还有一些素质教育机构。她仔细观察这些机构的产品、服务和营销手段,发现其实有些道理是相通的。那有没有可能,跟这些机构并网,合作共存呢?
刘蓉把目标瞄准了少儿美术领域,美术类机构大都是小作坊,没有多少大机构。产品和服务也不够标准化,有很高的提升空间。那刚好,自己的优势可以跟这些机构合作共赢。
目标确定了,但过程非常艰辛。有的机构谈到最后突然变卦,有的机构老板有兴趣,但老师不愿意。几经波折之后,刘蓉遇到了一家比较专业的美术机构。但问题是,已经有很多人联系这家机构了,刘蓉的机构是其中名气最小,体量也最小的那个。但刘蓉没有胆怯,她觉得,合作的基础,是能为他人提供确定性价值。于是,她邀约对方到自己的机构实地参观。果然,刘蓉在展示管理中的配套文档时,对方眼前一亮。从人才培养到服务流程,每个环节都有完整的工作手册和管理标准,这恰恰是这家美术机构缺乏的。最终,双方决定,合作试试看。
接下来的两个多月,刘蓉从自己校区120多个学生中,转化了32人报名美术培训。同时,又新招来了20多个新的美术学生,合作逐渐走上了正轨。小半年的时间,刘蓉实现了在艰难环境下的战略转型。
这就是刘蓉的故事。我想,在这两年当中,我们身边一定有很多人,像刘蓉这样,干着干着,环境发生了变化。不管是我们前面说的疫情的影响,还是政策的变动,这种大环境的变化,身在其中的我们,其实是没有选择权的。但我特别自豪的是,我们高研院的同学真不愧是实干家,他们没有站在原地怨天尤人,而是积极地奔走,想解决办法。
所以,什么叫开放?开放就是不管在任何环境下,都不关闭自己对可能性的想象。只要我们还在努力,只要我们还在想办法,故事的结局,就会是开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