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学》读书笔记(六)

11.29.2018

儿童参加劳动的主要目的在于从小养成劳动习惯,培养热爱劳动,爱劳动人民,爱护劳动成果的思想感情,它在端正学习的方向上起着重大作用。

(上次跟同事午饭间讨论学习的意义,我表示是否也可以学习下西方提倡的,“世界因我而不同”,有人认为太遥远了,改变别人的生活,不如告诉他是为了改变自己和家庭的生活。

倘若以改变自己的生活为目的,这个驱动力是不是不够,有一天燃油熄火,他认为家就是他生活的后背,衣食无忧停留在狭小的天地,不知道战火纷飞的叙利亚,不知道贫穷犯罪的黑人世界,不知道科技改变命运的美国世界,也不知道像道教生活,像魏晋时期的北欧生活。

原来什么读书的意义?什么作为驱动力?都是眼界的概念,不能周游世界,可以看新闻,电子媒体纸质媒体获取信息,有一个开阔的世界观,宇宙观,理性的判断力,何愁没有燃料呢?

来了,重中之重,家长要学习,我们要有眼界,学会引导。)

就思想发展来说,学前晚期和小学时期只是抽象思维的开始发展时期,中学时期确是抽象思维逻辑相当发展的时期。

(由形象走向抽象,感性到理性,思维渐渐成熟,这也是成长的过程,破茧成蝶,有个镜头很难忘,一个蝉蛹被剪破,最终没有化为蝴蝶,对于教育和个人成长有启发意义,顺应自然规律,不可人为操纵干涉,孩子的成长不允许家长过多干涉。该痛的要痛,该走的弯路还是要他自己走完。)

入学的准备,首先表现为儿童热爱学习,对学习有严肃认真的态度。把游戏和学习区别开来等。按时到校,认真听讲,按老师指示工作。

(规则和习惯,我检讨,遇到问题才找答案,解决方式。)

为儿童安排固定的做功课的地方,要求儿童做功课时要细心,不潦草,及时对儿童是否完成作业以及完成的质量进行必要的检查和指导。

(老师要求我们每天批改作业,学区房很重要了,老师水平,要求严格,家长就轻松,我们不需要择校,相对松散,家长额外要求的任务,孩子就不愿意接受。如果从一首诗,一道题练习开始,慢慢适应,是不是更容易接受呢。)

当儿童的功课遇到困难时,家长不应代做或代为回答,应启发儿童,鼓励儿童积极思考,克服困难。

(养成思考的习惯,这也是习惯和规则问题,从一开始树立规矩,势必轻松很多。)

儿童学习动机两类,一类是远大的与社会意义相联系的动机,一类是直接与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动机。

(动机这一问题,不同年龄,我以为要赋予学习和人生不同的动机,三岁孩子玩中学,小学还是玩为主,中学学为主,不再是喜欢就学,不喜欢就不学了。“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虽然无法考证,也可以证明伟大人物从小有远大理想抱负,社会意义也高于了个人利益。

家长的引导再次发挥了作用,父母的高度,平时看社会新闻,热点事件的点评,体现出来的三观会影响孩子的三观。任重道远。)

你可能感兴趣的:(《儿童心理学》读书笔记(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