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学改变学习(16) :作茧自缚&破茧成蝶

      孩子在经历失败后,经常会向父母求助,看看他们会有什么反应。但是父母的反应对孩子的心态有什么影响呢?父母可以将失败视为一种“进步”或“退步”。进步的失败观视挫折为学习和成长的机会,而退步的失败观视挫折为羞耻的来源,并形成对孩子能力进行负面判断的基础。

      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对100多对父母和孩子进行了系列研究,以探索父母的心态以及他们对失败的看法对孩子心态的影响。父母如何帮助年轻学生发展成长心态(即相信自己可以变得更好),研究结果对此提供了指导。

主要研究结果

      1. 父母是固定心态还是成长心态并不能预测孩子的心态。

      2. 孩子能准确地评估其父母认为失败是一种潜在的进步还是退步。

      3. 把失败视为退步的父母,其子女更有可能是固定心态。

      4. 把失败视为进步的父母,其子女更有可能是成长心态。

      5. 在所有的父母中,年长的父母更有可能相信失败是一次有益的学习经历。

      正如研究者所评论的那样,“可能是父母像孩子一样,有着塑造自身目标和行为的心态,但是只有在引导孩子接受实践的情况下,这些信念才与塑造孩子的信念相关。”

      研究者总结说,“我们的发现确实表明,父母认为失败是一种退步的经验,孩子则认为自己难以发展智力……面对孩子的失败,这些父母更多关注的是能力或成绩,而不是学习本身。”


      鼓励还是否定?

      当下家庭教育有些大原则,因为使用不当反而被模糊化。比方说,多欣赏、肯定和鼓励孩子。因为不会夸,夸得漫无边际,反而让孩子滋生自以为是、得意忘形。不能因为这些现象的存在,就否定欣赏的价值和意义。某些家长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不敢夸孩子,我怕一夸他就整回原形去了。”不会夸、夸不好,咱不能否定它。就像你做海参鲍鱼做得不好吃,你不能否定食材不好。

    今天就“欣赏”一笔带过,着重就以上研究结论说说鼓励。如果说欣赏和肯定的运用条件是在孩子表现好的时候,那么鼓励孩子往往发生在孩子失败的时候。

      “孩子能准确地评估其父母认为失败是一种潜在的进步还是退步。”都说,知子莫如父!我看这研究结论,应该换成知母莫如儿。有个孩子说:“我妈妈表面上一直说不用在意考试成绩,可你看她说到那些学神学霸艳羡的样子,之前说的话能信吗?”也就是说,孩子对父母的评价反馈是如此敏感,那我们面对孩子的失败时一定要谨言慎行。

      “把失败视为退步的父母,其子女更有可能是固定心态。把失败视为进步的父母,其子女更有可能是成长心态。”都说失败乃成功之母,吃一堑方能长一智。然而,面对孩子失败的这些古训早已被我们忘到爪哇岛去了。最可怕的是有些父母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将恶劣的评价定性在孩子的个性特征上。“你猪脑子啊?你怎么那么笨!我这么会那么倒霉生出你这样的孩子?”一旦孩子认同吸收了父母的评价,真有可能万劫不复。

      记得我们做过一个关于自我的心理小游戏,让孩子们不加思索地写下“我……”的二十句话。有个五年级的孩子交上来的纸条赫然写着“我很贱!”我们几个老师隐隐有些担心,为了照顾他的自尊,下课后把孩子叫到一边,问他为什么有这么一条自我评价?孩子脖子一梗,振振有词地说:“难道不是吗?我妈妈天天这样说我!”

      记得有篇心理学科普文写到“自我”是心理学在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所谓的“成长心态”就是“积极的自我观”,而“固定心态”即“消极的自我观”。当一个孩子认定自己“贱”的时候,他大概率会做出贱行为。当一个人认定自己“没有数学学习能力”的时候,他大概率会放弃数学上的努力。而再一次的数学成绩不好,他会得意洋洋地说:“我说的没错吧?我就是一个数学无感的人。”如此的作茧自缚,其实就是源自重要他人(父母、老师)的负面评价。这样一想,貌似父母和老师既是那个织“茧”之人,也是帮助孩子“破茧成蝶”的人。

秉持全人教育理念

刘启辉,青岛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副教授,出版畅销书《学习好其实并不难》《其实你不懂孩子》。

你可能感兴趣的:(让科学改变学习(16) :作茧自缚&破茧成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