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统王朝秦、隋、元 疆域之广却为何如此短命

中国几千年历史,朝代更迭,看似平常事,其中有很多地方值得思索。权当“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吧。

秦、隋以及元朝,这三个封建大一统时代的王朝,可以说都是昙花一现,尤其是秦和隋二世而亡,套用一下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所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我们也可以这样形容这三个王朝,“长久的王朝都有相同的原因,短命的帝国各有各的不幸”。

千古一帝秦始皇

我们先分析下这三个疆域空前的大帝国的相同之处吧:

结束乱世,统一中国。秦王朝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国割据混战的局面,统一山东六国,北击匈奴,南征南越,开疆拓土,一时无二;隋朝终结了南北朝以来的政权割据与对峙局面,重新建立起统一多民族帝国,开启了封建盛世“隋唐时代”;元朝,承继成吉思汗的蒙古政权,结束了辽宋金西夏等多政权并立的时代,更是将疆域扩大为中国有史以来的国土最大的帝国。有一句话叫“宁当太平犬,不为乱世人”,可见人心所向,人人都渴望安定与统一的环境,这也可以算作是王朝统一的一个重要条件吧。

创新社会管理制度,影响后世。旧有的制度已经无法适用新帝国的统治,毕竟面对空前的统治疆域,需要更加行之有效的制度。秦朝开创了中央三公九卿制度、地方郡县制,避免地方势力割据成王国势力,后来“汉承秦制”,几乎被西汉王朝照搬;隋朝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地方采取州县制,中央垂直管理地方,以科举取士,培养行政人才,后来唐承隋制;元朝面对更加广阔的疆域,其行省制度一直沿用至今,而且个人认为,其以宣政院管辖西藏,与今天的“特区”概念类似。

大基建运动。现代中国“基建狂魔”的名声享誉世界,实际上,中国历来就有大基建的传统,而在这三个朝代尤为明显。秦朝费尽了心思,筑长城,防御匈奴南下破坏生产;修驰道(高速公路),便于各地沟通与军事调遣;凿灵渠,开发大西南。当然,秦始皇陵墓也是浩大工程,虽然并不利于当时,却给今天带来巨大文化和经济财富,这里需要辩证看待。隋朝一项以洛阳为中点的大运河工程就足以留名史册,实际上大运河为唐朝带来更多实惠,唐人有诗为证“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元朝的大运河可能这一点不太广为人知,这却是今天大家更熟悉的“京杭大运河”。

隋朝与元朝大运河
隋朝疆域
元朝疆域

下面问题来了,为什么三个看似强大的王朝,却都短命而终呢?

要知道,历来是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面对战争后的山河的满目疮痍,统治者面对的更加棘手的是治理问题,民生要管,生产要恢复,要有政策,也要有实际行动等一系列问题。

首先是结束乱世后,更重要的是治理。显然三个王朝没有处理这个大问题,秦始皇要面对此起彼伏的六国旧人反对与起义,六国人民还需要时间适应秦王朝的法律,因此以前对秦国行之有效的措施未必对六国人有效;元朝也是如此,自以为马上得了天下,还能在马上治理天下,推行人种等级制度这种完全不适应时代和国家发展的措施;而隋朝则穷兵黩武,耗尽国力去打一场难以取胜的对外战争,与高丽一战,直接导致了隋朝的衰落。显然,最高统治者和统治阶层虽然创建了好的制度,但并没有贯彻到统治下去。因此即便是隋朝初年有“开皇之治”的盛世,也经不起好大喜功的二代皇帝的挥霍。

古代中国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因此国家的兴衰,几乎完全取决于农业生产是否得到恢复与保障。从这一点来看,三个王朝都是没有做好。大兴浩大工程,现在看来确实对推动经济发展和民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问题在于,这种发展是否有足够的国力支撑,换句话说,底气足吗?无论是万里长城、灵渠、高速公路、还是开凿大运河,都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翻翻史料,这些工程动辄都是发百万民夫修建,天下负担沉重的徭役力役。刚经过战乱,可以说民生凋敝,经济凋零,经不起过多的折腾,而且这些工程的作用并不是立竿见影,从效果上看,都是后代王朝受益。然而当时的民力却被耗干殆尽,于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用杜牧的《阿房宫赋》稍微总结下: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也是这个道理。

继承人的选择也是重要因素。一般王朝第一代打江山,二代守江山。我们不妨大胆假设下,如果扶苏接替了秦始皇成为秦二世,杨广没有成为隋炀帝,元朝在忽必烈后也有事宜的接班人,局面会不会更好些呢,社会矛盾会不会激化这么快呢?当然,历史无法假设。

秦朝政治制度架构

有道是荀老夫子所言: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尊重历史发展规律,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民心所向,才能保证长治久安。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一统王朝秦、隋、元 疆域之广却为何如此短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