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再次聆听薛法根老师执教的《手指》,我不得不说,我有一次欣赏到大师的风采,感受大师的魅力。当然,我更是从这堂课中,学到了很多。特别是在新课标下统编教材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是的,中国有着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但是近200年来,中国的文化在外国列强的影响下,也发生了一些改变,特别是不够自信。
当然在教育方面,受到的冲击也不小。比如《教育学》,里面的教育名人几乎是国外的,教育原理更是以外国的教育家的著作或理论为圭臬。而几千年前,我们的教育家孔子,他的教育理念,教育专著却在一段时间内被忘却。
其实想想,“学而时习之”“学而不厌”“温故而知新”这不都是很好的学习方法吗?而管建刚老师更是说,我们引进来的教育模式并不适合我们的本土教育。
是的,我们要从小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只有自信,才能够发展,才能够进步,才能不断成长。而我在薛老师的这堂课中,也看到了老师在培养学生的自信上,花费了大量的功夫,也让学生知道只有自信,奋斗才能有成就。
薛老师一开始从整体评价丰子恺的手指漫画,然后引导学生比较手指。
首先找出手指的美丽先后顺序,中指,无名指和小指,食指,拇指。(比形态)
然后引导分析手指的作用大小先后顺序。大拇指最苦累,食指有技术复杂,无名指和小指做轻巧,中指是养尊处优,引导学生去找关键词,有一个小朋友找中指的时候,老师循循善诱,语言幽默。学习要出力,男人一看就看出来,但男子汉就不一样,要自信,要干活。(比作用)
第三次比,丰子恺最爱哪个手指,为什么?让学生找出关键词。(比性格)
如果手指是你的家人,谁是大拇指?等。这将文章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很亲切。也能很好理解手指的性格特点。由家推及的班级,学校,国家,再引导中心:握拳,团结,根根有用。
师引导总结:第一次形态,第二次作用,第三次性格。再次比写法的相同与不同。将读写结合起来,总结写法:夸张,拟人写,举例写。引导学生写五官,谁最忙,谁最闲,谁最闹,开动脑筋,学以致用。
在指导学生写自己的五官时,薛老师将做人做事的道理文化渗透其中,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文本解读的六种方法:鉴宝方式,有工具,经验,学养,切口。
当然,我还听了其他的几堂课,中间有“知音文化”的《伯牙绝弦》,有“乡愁”文化的诗歌鉴赏,还有传统文学名著导读的《红楼春趣》。
老师们都在阅读教学中,将文化渗透其中,将文化自信作为落脚点,这也是2022版的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要求。
回想我听语文老师上这节课,在基础知识教学,在理解文章内容上,落实的很到位,但是对“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培养上,就有所欠缺了。
比如:在比较手指的性格上,只是做了一个简单的问答“你喜欢谁?为什么?”
而薛法根老师却是引导学生思考:丰子恺喜欢哪根手指?为什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在你的家里,他们是哪根手指,为什么?
迁移了知识,锻炼了深度学习能力,自觉地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我想起自己十几年前教的《手指》这篇文章,当时没有多媒体,只是有些字卡,挂图等教具。上课时,我除了灌输知识点,渗透思想教育,没有运用这“三比”,所以,上语文课时,学生都只是运用书中的语句填写了“作业单”。
我 没有引导学生思考:丰子恺喜欢哪根手指呢?
我没有引导学生思考:手指和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似之处,你喜欢谁?
我也没有引导学生:写下五官,让学生模仿写法,落实“文化自信”。
中秋放假,我却听了3个半天的课,我想,这是不是也是一种成长,一种自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