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每当我找到生命的意义,它就又变了》丹尼尔·克莱恩(8)

不过,考虑到人类状态的某些局限性,我的确很好奇皮尔斯的计划是否具有可行性。我对纳米科技的全部了解,用一个分子就可以装下,但我倒是读过一点儿关于意识变异状态方面的文化史。

17世纪中期,印度和锡兰的茶叶刚刚登陆英伦时,喝过茶的人写下了热情洋溢的文章,歌颂这种“催眠品”(2)简直让他们欣喜若狂。

有些人说喝过之后,连续几日都无法入睡,一杯这样的东西就能让他们兴奋不安、意乱情迷。根据18世纪一位评论家的叙述,由于喝茶很容易习惯成自然,所以没过多久,整个不列颠就养成了对茶的严重依赖。

那么,为什么21世纪伦敦的普通女性一天喝五杯茶却看起来很淡定,远远没有达到狂喜的程度呢?因为以前的茶更浓、劲儿更大?

可能性不大。更可能的是,亢奋、恍惚、迷醉的状态总是相对于“正常的”意识观念而言,这个正常既是针对个人,也是针对他身处的文化。

几个世纪以来,基本上所有英国人都养成了“茶的意识观念”。这倒不是因为那里每个人都喝茶,而是因为有足够数量的人喝过或者在喝,由此而来的意识观念成为了常态。

从茶的意识中生发出来的文化影响着日常语言与人际互动,最终变成了成功的社交活动过程的一部分。假如几乎每个人都经常食用致幻蘑菇的话,“致幻蘑菇的意识观念”就会成为我们的常态。如果你在一个以致幻蘑菇为食的社会生活很长一段时间后,就会发现他们的语言和通常理解的指示物,与你家餐桌旁的谈话是明显有区别的。这些吃蘑菇的人讲的是迷幻意识的语言,而且随着时间推移,你也很可能掌握那种意识和语言,而与你吃不吃蘑菇没有关系。

同样的还有,电脑和社交媒体在我们还未完全意识到的情况下,改变了我们文化的观念体系,影响了我们对于正常的注意力持久度和人际亲疏关系的惯常理解。

最终结果就是,后来人们就把茶(或蘑菇、电脑)的意识观念当成了一种正常的意识形态,而不是更高级或优秀的状态。与亢奋的感觉产生反差的是日常的意识;我们感觉到亢奋,唯一的途径是有东西能让你觉得比平时更亢奋。

那位伦敦的贵妇要想感觉更欣喜若狂一点儿,就应该试试别的东西,比如,在喝茶的时间来一两杯苏格兰威士忌。但很显然,这只在某段时间内有效,因为一段时间之后,“苏格兰威士忌的意识观念”就会成为她之后的惯常意识。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我的印象中,那些天天都酩酊大醉的人并不见得是特别快乐的家伙。

(2) 催眠(hypnotic)中的“眠”有一定的误导意义。催眠状态指的是一种意识恍惚的替代心理状态,与睡眠有着根本的不同,被催眠者并没有睡着,但是其自主判断、行为能力非常微弱,极易受到外界指示的诱导。

你可能感兴趣的:(连载|《每当我找到生命的意义,它就又变了》丹尼尔·克莱恩(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