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何谓烦恼(2/3)

人间三千烦恼丝,一朝放下得自在。道理都懂,可放下二字谈何容易。君不见窦娥冤屈千年传颂,父仇子报因果循环,朝代更迭权利追逐几人欢喜几人愁,人间世俗最是情字放不下。

千百年来人类的肌体构造虽然一直在进化,但没有达到实质性状改变。那就意味着,我们现在的烦恼跟古人的烦恼来源,本质上是相同的,那就是认知局限。中外先哲在探寻人类终极困惑问题上早就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不论是绵延至今生命力旺盛的各类宗教门派,还是入世的心学、道学以及大家之言,还是近代的哲学启蒙以及心理健康学等等,都在归纳总结提炼上吸收继承前人成果,发展演化成具有可操作、易理解和普及的知识体系。然而,从现代人焦虑抑郁的氛围看,知识的普及和人们可以掌握应用实际情况看总是没那么乐观,我们似乎和古人相比没有聪明到哪儿去。烦恼如影随形伴随着我们绝大多数直至生命的终点。追究根源我觉得为以下几点:

(1)哲学的启蒙普及非常不够。我国现有的哲学启蒙以传统国学或宗教神话故事为主,前者语言不够通俗易懂,今人的很多翻译解释都多少偏离了当初背景下的理解。宗教神话故事带有玄学意味,它的神秘性让使启蒙意义大打折扣。换句话说现有的哲学启蒙缺乏现代意识和语言条件的启蒙读物。孩子对自我的认知理解基本靠三大环境,媒体舆论、父母家人、社交人群影响。

(2)科学无法解释人类为什么会苦恼,基于肉体的动物性和聪明大脑的智慧在人的身上合二为一。我们的认知局限混淆了理智和情感,逻辑和直觉。

(3)学会放下是一项实践技能,与理智认知有直接关系,但需通过切身经历达到本体的臣服和做到,这是两个系统的平衡与合作,检验标准在于内心,无法显性化、标准化衡量和输出,导致这套知识体系只能不断随人群认知迭代而更新,无法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指导实践的闭环体系。

小结一下,无论是宗教还是哲学都只解决了认知观层面的内容,在实践层面和验证反馈层面,不具备科学的表达形式和手段,只能凭借观察者模糊的感知来定性。千百年来研究者们一直给出了定性的结论,确实有高人达到了极乐之境。换句话说无论是哲学还是宗教都有可取之处,只是人与人的理解不同,悟性不同,能学到多少全在个人的造化。时代在发展,人的观念也不断在进化,今天很多应用学科更加精确的提供各类基于大量实践案例上的抽象得出的理论研究成果,帮助人们尽快走出苦恼,远离抑郁,保持身心健康的生命状态。

我以为这是一个人真正成熟、成长需要经历的过程,不仅仅是心理健康层面,更是与人生命价值紧密关联的能力。对应烦恼来源的三个层级,成长也需要跨越三个阶段才算得上真正成熟。(未完待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日更|何谓烦恼(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