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问说到了,创造,来自于臣服于真实。把头脑的判断和知识拿掉,先去深入了解一个事物,让判断和思考从你和这个事物的深度关系中自然生起。
我们很容易对自己的头脑产生自恋,认为自己的头脑已经什么都知道了,当持有这种态度时,就容易陷入到孤独的自恋中,而不能看到真相。
问答一
问:之前不是说背叛才会使我们有勇气去创造自己的空间吗?为什么现在又说创造来自臣服呢?这是不是有矛盾的地方?
答:臣服于真实存在,冒犯集体意识或权威观点。
举个例子,欧洲宗教改革的重要推动者马丁 路德,他倡议每个人都可以直接读《圣经》,而不必非得从教会和牧师那里得到二手的教义。
这对于当时的宗教体系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冒犯,而《圣经》相对这件事而言,就像是真实存在。
在任何一个领域都存在这种情形,前辈们已经有了各种各样成形的观点,我们得敢于冒犯这一切,才可能比他们碰触到更深的存在。
问答二
问:怎样才能进入到身体和潜意识的自我2中呢?
答:前两部分讲的是心法,可能对你来说,和自己平时的习惯不太一样,觉得有点无迹可循。
实际上,武老师已经讲了方法,虽然此前他一直在使用它,但过去并不是有意识的。在讲如何分析撒切尔夫人时,他总结出了两点:他得真切感知到她的存在,并且这份感知得有一份完整感。
但这两点也建立在一个基础上,那就是他要感知到她,而不是用头脑和逻辑分析她。对于不习惯使用感觉的人来说,就可能觉得好像没有介绍方法。
当然,更具体的方法还是有的,那就是无论写撒切尔夫人,还是写那个网红,他都花了几十个小时的时间去找资料。最朴素、最容易模仿的方法,它其实也是最难的,因为看起来很笨重。
可能存在一种情形是你也使用这种朴素的方法,在做任何一件事时,都会做大量的调查研究,却发现好像总是不能抓住关键,这其实也是源自你忘记了自己的感觉。
所以一切的心法,不管是创造力还是其他能力,都不要忘了你的感觉这个基本的点。
问答三
问:我曾看过李小龙的一段采访视频,他是这样分享的:“一个好的武术家就像水一样,为什么呢?因为水是无形的,你抓不住它,也无法用拳头击伤它,所以像水一样柔软灵活吧,放空你的思想,无形无式,如水一般。
将水倒入杯中,它变成杯的形状。将水倒入瓶中,它变成瓶的形状。将水倒入茶壶中,它变成茶壶的形状。水可以静静流淌,亦可猛烈冲击,像水一样吧,我的朋友!”
这段颇富哲理性的话,当时深深地震撼了我,按我个人的理解,他是要观众抛弃传统形式,放下定式思维,因时而动,因势利导,尊重自己的第一想法,从而达到独孤九剑,那种“以无招胜有招”的境界。
也许正是李小龙放空思想,像水一般自然流淌,他才能融合东西方的哲思,创造出有“最科学的街头搏斗”之称的“截拳道”。
答:这位用户分享虽然不是问题,但拿来作为回答的一部分。
武老师认为超一流的人,他们都不捉到了存在的水流,或者叫感觉的水流,也都是自我2。
不要固着在任何一个思维模式中,虽然有的思维模式看起来很好。你可以借鉴使用思维模式,但都是为了帮助你去捕捉水流。
用提摩西 加尔韦的说法就是,自我1层面的方法很重要,但这是为了让你更好的进入自我2中,达到身心合一之境。
问答四
问:“存在”这个东西感觉还是比较抽象,请问老师您说的存在是否是事物的本质呢?比如触碰人情感的本质就是深入潜意识。
而对理科科学方面的牛人,他们那么牛,是否找到的就是理科的学科思维呢?存在应该是不局限于感性存在吧?应该有很多种类的存在吗?
答:在武老师看来,任何一个领域,思维模式都不是第一位的。例如美剧《生活大爆炸》中的谢耳朵,他一直在用公式做推导,在符号系统中做思考,这种这样的模式,武老师觉得很难导出有创造力的东西。
爱因斯坦的视觉化思维,更容易有创造力。他老了以后也说,数学思维非常重要,但同时也补充说,好的数学思维需要知觉。
大科学家们都会说,他们自己所在的领域,实在太美了,他们感知到这份美,从来不是只活在符号思维中。
问答五
问:我目前在家族企业里,很矛盾纠结,想成为自己,又怕自己太过武断任性,这个尺度如何把握呢?
答:我们想走自己的路时,就会有这样的逻辑:我选择,我自由,我存在,还有我负责;当我们走别人想我们走的路时,放弃了自己的选择权,同时也免除了自己的责任。
所以,也许你就是害怕会选择错,为此负责而已。人生是一条长路,如果你给自己时以时间感呢?想想5年后、10年后,如果还在家族企业里,那会是什么感觉?
如果真在家族企业里,那可能也要发挥你的主体感,去好好思考你想在这里要什么,而不是长辈们想让你怎么做。
问答六
问:我一直觉得各种成熟的套路非常好用,特别是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是个简便的方法。武老师对于套路怎么看?
我总是先了解套路,按照它去认真做,然后在切已体察,变成自己的东西。我这种方法与武老师说的“尊重自己的感觉”有什么区别吗?
答:一个成熟的套路,就是别人曾经找到答案的路径,先从它开始,这是可以的,甚至还是个不错的方法。
只是,同时一定要记住自己的感觉,当自己的感觉和这个套路有矛盾时,要尊重自己的感觉,敢于去冒犯这个套路,当然同时也要反思自己是否错了,不要把套路凌驾于自己感觉之上。
问答七
问:如何能更好地用刺激与思维语言文字,将我们初级思维产生的感觉描述出来呢?很多时候总是有美好的感觉,但一用文字表达,就没有那种感觉了。
答:武老师觉得你可以试试放下一切思维的努力,就是随意表达,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直到表达出你的感觉。先找到感觉,然后试着在写作时务必尊重自己感觉。
接着这需要练习,也许需要去遵守“一万小时定律”,不过武老师认为,特别重要的是,自己内在感觉的流动,而且要有一个好的对话对象。
武老师研究生时得过抑郁症,抑郁症痊愈时,感觉内心很多拧巴着的河流都顺畅了。这时他正好认识了一位网友,他们一直通过电子邮件联系,各自写了两三万字的信件,到现在他都觉得那些文字是他的最高水准。
流动的感觉和一个好的交流对象,产生了不可思议的结果。
问答八
问:高中我一直埋头学习,学的很辛苦,但成绩依然很一般。学习中从来没有身心合一,都是逼自己学习,所以效果很差。
所以我觉得只有不经过自我1,强迫自己做,放松接纳这个世界,世界才会进入你的潜意识。想问武老师,刻意练习和刻意学习到底好不好?
有时候为了生活,我们在工作中很努力,但收效甚微,如何改进或通过什么练习,才能让我们放弃自我1,直接和自我2打通呢?
答:自己逼自己,这句话的准确含义是“内在的父母”逼“内在的小孩”,当父母严重强迫孩子时,就给孩子制造了严重的分裂,并且,会把一些重要的内容屏蔽到潜意识中,这就是“内在小孩”对“内在父母”的恨意和报复心。
具体就是你表现的非常努力,非常勤奋,可其实你恨这种逼迫,于是会有一堆莫名其妙的事情,让你努力的效果大打折扣,这都来自于对被逼迫的恨意和报复。
武老师认为关键是要看到这些恨意和报复。当父母太逼迫孩子时,实际上是在攻击自己,这时孩子就会打造一个墙——自我保护的自我1。
结果因为这堵墙的存在,孩子就难以深入自我2,难以和其他存在建立链接了。
推荐提摩 西加尔维的《身心合一的奇迹力量》,可以试试里面的方法,至少现在一件事上,找到让自己深入自我2的路径。
问答九
问:武老师,有什么刻意的练习可以帮助我们逐渐进入自我2吗?
答:武老师认为一直尊重自己的感觉,在各个方面。用各种方法,深入去了解自己的潜意识,例如找一位好的精神分析师,静心冥想也是一个极好的方法,例如他一直讲的扫描身体练习。
最后他说,不能急,要给自己足够长的时间。例如扫描身体练习,他从2007年就开始尝试,最初也只是改善睡眠和把注意力从头脑上拿走,但真正体会到它的威力是从2015年开始。
问答十
问:听老师说起“自我2”,“图像化的思维过程”这些概念,总感觉自己像残障人士似的。当我闭上眼睛,哪怕是最简单的几何图形,我都不能形成画面,不知道有多少人有我这种状况,这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有方法改善吗?
答:别这样攻击自己,这实际上是一种自我保护方式,还记得前面说到的一个人格结构理论吗?最后外面一层是保护层,中间是伤痛层,最里面是真我。
如果伤痛层太多创伤,我们就容易保护自己,不让自己陷入其中,就会去构建保护层。
而构建方式是启动思维,远离伤痛,于是导致你说的这种情形,可以试试去拥抱自己的伤痛层,在有支持的情况下。
思考
这部分内容理解了,为什么那些大人物总是很谦虚?以前以为他们,涵养很好。现在看来涵养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有一颗对真相臣服的心。
也就是能够直接碰触到这个世界的本真,没有把与上帝沟通的通道关闭。
我之前也有一个习惯,就是当谁讲到一句扎我心的话。我觉得很痛苦的话,我就会马上给他说一个更高的道理。这就是启动思维,远离伤痛。
尤其是当我遇到感觉被冒犯、愤怒的时候,特别擅长使用这一招。就是动用思维的力量,理性的力量,让自己远离那种糟糕的感受。
现在也许我可以张开双臂,去拥抱这种感受,告诉它,我准备拥抱你,不管你是什么样子。
谢谢你的欣赏,观点来自《武志红的心理学课》对于本文内容你有其他观点吗?欢迎留言和我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