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洋诀3.3.4失去的最后名将---盛唐的变轨

3.3.4失去的最后名将---盛唐的变轨


八角正要继续说话,小武忽然打岔道:“我记得武则天曾经册封过第二突厥的默啜可汗,对吧?大唐对于北方各族使用了代理人国策,并以第二突厥为大唐代理人;到王忠嗣之时,大唐的漠北代理人又变成了回纥。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八角捻须微笑道:“我觉得这个做法非常务实有效。从武则天后期开始,北方各族内战开始加剧,互相之间矛盾很大,大唐在其中更有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换句话说,大唐要想联合几家、去攻打某一家势力,十分的方便。”


“王忠嗣《平戎十八策》的内容就是这种制衡论的延续。只要大唐愿意,再给大漠换个盟主也是毫不为难;但是大唐自己却不做盟主,免得花费和牵扯太多。”


小武突然打断道:“前面你说的那些可能争做盟主的北方部落,实在有些杂乱,我有点记不太清楚。能否给仔细盘点一下?”


八角扳着指头微笑道:“可以。上次给过你一张表格的,没有花时间去记,是吧?你听好了!尽量多一些印象。基本到武则天时代结束,实力排第一的是第二突厥,其为东突厥复辟的产物;实力排第二的是铁勒诸部,以回纥为首(薛延陀已灭),还有思结、拔野古、仆固等部落。”


“实力暂排第三的是西突厥诸部,或曰西突厥十姓(或十箭);十姓部众又可以左右五五分,称为左厢五咄陆、右厢五努失必。大可汗以下,有两王分统左厢五部与右厢五部。西突以及附近著名部落有突骑施、哥舒、拔悉密、葛逻禄、沙陀等等,这些强弱变化不定的部族基本都是附庸于唐朝的军事力量。”


图表7大唐游牧民族部落姓氏集群(部分)

图表7大唐游牧民族部落姓氏集群(部分)


小武连忙翻出了学习过的大唐游牧民族部落姓氏集群表格,一边加深印象,一边点头道:“这些西突厥十箭部落,我好像听过其中一些名字,为啥你认为实力才排第三?”


八角笑道:“西突厥作为完整建制的国家,早已被大唐消灭和打散;但是以部落为单位的势力仍在,情况和铁勒诸部差不多。其中突骑施作为唐朝在中亚的代理人,长期与大食(阿拉伯)作战---就好像是第二突厥在漠北的作用一样。”


“哥舒部则离青海比较近,故长期跟随唐军同吐蕃作战。至于沙陀部,当时还比较弱小,但到晚唐时李克用、李存勖父子逐渐强大起来,后来还建立了五代中的后唐王朝。”


小武连连点头,笑道:“这些我也知道一二,后唐的十三太保李存孝岂不有名!至于唐朝名将之一---李白赞为‘君不见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的哥舒翰,莫非就是哥舒部的?”


八角含笑点头道:“正是。不过西突厥各部的势力多在中原西北方;而在中原正北方,铁勒诸部的实力相对要更加强一些、尤其是回纥部。”

“回纥强大了以后,其可汗上表皇帝、要求改族名为‘回鹘’。原因是回鹘音近更贴切,并且族民崇拜老鹰飞翔的灵活而高远,希望自己‘轻捷回转如鹘’,唐朝便批准了。”


小武道:“好吧,我明白了。至于安北都护府覆盖的第二突厥、周边也称得上是敌人众多,所以其国策基本是一直降顺唐朝的。”


八角点头微笑道:“不错。可是第二突厥一心想恢复当年的东突厥雄风,同时又没有绝对的实力去同时击败周边的许多部族,不免穷兵黩武、越来越弱。”


“而且默啜可汗两面三刀,以前曾在和亲之时耍了武则天一把,已经大大得罪了武周,故也得罪了大唐。因此,这个大唐代理人的地位早已岌岌可危。”


小武好奇道:“和亲的时候?怎么耍了武则天一把?”


八角解释道:“以前默啜可汗上表说要嫁女给大唐,武则天便派自己的侄子去漠北成亲。结果事到临头、默啜突然反悔,硬说武则天的侄子姓武不姓李,所以不允成婚。”


“其实呢,这种事情只能说明他看不清形势;为了如此之小事,跟大唐(或大周)搞坏关系,背离了和亲的原意,将来必有后患。”


小武不禁点头,道:“好吧。既然第二突厥跟大唐(大周)的关系变坏,那么大唐显然就会启动更换漠北代理人的程序!其实王忠嗣的谋略和做法,跟武则天的蕴而不发、等待时机,才是一脉相承的。”


八角捋须微笑道:“说得好!可是这种做法,唐玄宗却不喜欢。”


小武大为惊讶,道:“王忠嗣这样的名将一心为国,皇帝怎么会不喜欢呢?”


八角默然片刻,道:“第二突厥被灭之后,王忠嗣已然功高盖世---其兼任了朔方、河东、河西、陇右四节度使。一人佩四镇之印,独掌26万雄兵,超过了全国兵力一半还多,这在大唐(包括大周)帝国的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


说罢,八角大袖一挥,一张白纸从袖筒中飘飘摇摇而出,小武连忙上前接过,低头一看,原来是盛唐10大节度的兵力、地域明细表。


图表9盛唐十大节度使明细表

图表9盛唐十大节度使明细表


小武仔细看了半晌,不禁艳羡道:“王忠嗣的责任可谓大矣,基本上北方和西北的战事他一个人就可以负责了。真不愧为盛唐名将啊!唐玄宗极为依赖他吧?”


八角摇了摇头,笑道:“不是这样的。事实上唐玄宗根本不需要王忠嗣的《平戎十八策》,他只需要一策---就是按照皇帝的意思打仗!”


小武讶道:“难道唐玄宗认为王忠嗣讲话没有道理么?”


八角点头笑道:“呵呵。事实上,唐玄宗觉得王忠嗣太有自己的主见了,而皇帝根本不需要那样的大臣。因为王忠嗣做的官越大、领的兵越多,皇帝觉得自己能调动的军队就越少。”


“而且还有一个问题让唐玄宗一直有所疑虑。因为王忠嗣自小被收养在宫中,又跟太子李亨的年龄相仿,所以他是和太子一起玩到大的伙伴,深得太子的喜爱。”


小武恍然道:“唐玄宗觉得王忠嗣和太子李亨之间天生结为一党,而且这一党潜力无穷、势力太大。所以只要王忠嗣稍微不合朕意,显然就是有强烈的夺权企图!若朝中兵权有落到太子手中的可能,那唐玄宗就觉得自己被架空了!”


八角哼了一声,笑道:“正是如此。而且唐玄宗是视自身权力欲大过国家和社稷的人,自然不能容忍这种情况,哪怕有一点点可能性也不行。”


“然而王忠嗣的战略都是在替国家、而不是皇帝本人着想的,因此越涉及顶层的战略,同唐玄宗的分歧就越大。这一点,在唐军攻打石堡城的时候充分显露了出来。”


小武诧道:“石堡城?是在什么地方?”


八角捋须缓缓道:“746年,王忠嗣发动了对吐蕃的青海湖会战,大破了吐蕃北线主力,并在积石会战中将吐蕃残部全歼,还俘虏了八千名依附吐蕃的吐谷浑军队。”


“之后吐蕃基本对大唐采取了守势。尤其在东线边界,只是加固了西宁附近的一座钉子堡垒---即石堡城,派数百兵丁据险死守,再不敢向大唐主动启衅。”


小武奇道:“这种形势不是很好吗?”


八角嘿然道:“可是唐玄宗认为应再接再厉,攻灭吐蕃在西宁一带的所有势力,故要求王忠嗣派兵去攻下石堡城。


“但王忠嗣认为石堡城易守难攻,而且吐蕃人不敢出击则必会全力死守,势将极难打下。而且即使打下了石堡城、依然离吐蕃的核心地区很远,周围又都是戈壁,显然是得不偿失之仗,故不应急着去打。”


图表9石堡城遗址

图表9石堡城遗址

图片来自互联网


小武点头道:“这也很有道理啊!可以先观望一阵,等待战机出现好了。”


八角喟叹道:“但是唐玄宗不这么想---他大约想亲自接替对吐蕃战事的指挥权,并且已经有了替换王忠嗣之心。既认为王忠嗣不‘忠’,唐玄宗便重用了安禄山,谋划让他分掉王忠嗣的河东兵力。”


“于是安禄山扼守飞狐塞(在河北),编造了理由,说有胡人反叛,请皇命让王忠嗣派兵协同平叛。安禄山打算等王忠嗣部下来了范阳以后,借机将其留下,然后就不还了;以后王忠嗣再讨的话也找理由不给,反正唐玄宗会支持自己。”


小武恨恨连声,嚷道:“唐玄宗打的好主意!就让王忠嗣和安禄山互相争执,然后他做裁判,并且吹黑哨!”


八角捋须道:“但皇帝万没想到,王忠嗣居然亲自领兵来河北‘奉旨平叛’,而且进军速度奇快,安禄山什么也没准备好---时间来得及的话,安禄山很可能会‘命令’部分胡人制造出‘谋反’假像!”


“王忠嗣没有发现任何胡人叛乱,便根本不见安禄山、就领兵回山西去了。回去之后王忠嗣数次上书说安禄山将会造反,但这些奏章唐玄宗根本不看。”


小武连连摇头,气道:“唐玄宗估计带了有色眼镜,王忠嗣说啥也没用。”


八角呵呵笑道:“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唐玄宗很快又物色到了另一个替代者,以分掉王忠嗣的西部兵力。他同王忠嗣的麾下、哥舒阙俟斤的首领哥舒翰交谈过以后,大赞哥舒翰忠勇无双,于是封其为陇右节度使(同时免去了王忠嗣陇右节度使之职),再让哥舒翰统领多路大军去伐吐蕃,还让王忠嗣另派军队支援。”


“749年,哥舒翰领陇右、河西、朔方各路兵马及一些突厥军队共6万3千人,再攻石堡城。然而吐蕃兵以滚木礌石牢牢封锁了城外的唯一山道,致使唐军死伤惨重。认‘死理’的哥舒翰准备杀一儆百,将先锋官高秀岩、张守瑜斩首。”


小武不忍道:“这仗实在不好打呀,吐蕃有没有来援兵?”


八角哼了一声道:“吐蕃若是有援兵来,这仗反而好打了,因为不必硬攻地势不利的山堡了。于是在没有选择之下,高、张二将请求再宽限三天,打不下来才甘愿受死。”


“之后唐军再也不顾及下层兵将的任何损失,以三天死亡了近四万人的代价填平了山道,然后攻进了石堡城。事实上,此战由于地势极端不利的原因,吐蕃兵仅仅伤亡了三百来人,剩下四百人在唐军入堡后投降了。”


小武长叹一声,道:“石堡城险地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对吗?用四万精锐士卒的尸体填平了山道而前进,这种仗打来有什么意思?”

“原来,按李白诗中所说、‘西屠石堡’屠的竟是自己人!哥舒翰却因此功劳被皇帝封赏了‘紫袍’,是吗?他也好意思穿上身?”


八角捻须道:“王忠嗣得知跟随自己多年的精兵强将、平白无故地蒙受如此巨大损失,却于国家毫无意义,不禁心如刀绞。然而他更想不到的是,唐玄宗恼羞成怒,硬说此战是由于王忠嗣支援不力,才导致哥舒翰部下损伤惨重。”


“于是唐玄宗下令将王忠嗣立即斩首,还亏得哥舒翰及时赶来、苦苦说情,这才免死,但依然将王忠嗣贬了官。之后不到一年,王忠嗣便暴病而亡,年仅45岁。”


小武一声长叹,道:“一个盛唐的盖世名将,就这样莫名其妙的死了!盛唐真是在自毁长城!而且事实也被黑白颠倒---天底下竟没有几人知道王忠嗣的本领、以及他的功绩!”


“世人还居然把王忠嗣曾经的丰功伟绩,算在了害死他的‘英明神武’的唐玄宗身上!我也深受此种误导,真是惭愧啊惭愧!”

你可能感兴趣的:(浣洋诀3.3.4失去的最后名将---盛唐的变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