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也,知否

图片发自App

        年幼时看《笑傲江湖》,故事的开头讲到酷爱音律擅长吹箫的衡山派刘正风本欲“金盆洗手”,与同样酷爱音律擅长弹琴的魔教长老曲洋退隐江湖。但此事却遭到以嵩山派左冷禅为首的各大正派人士的极力反对,认为自古正邪不量力,曲刘二人一邪一正,如何能有私人友谊,退隐之事绝不可能,除非他手刃曲洋。而刘正风却说:“曲大哥虽是魔教中人,但自他的琴声之中,我深知他性行高洁,大有风光霁月的襟怀。”要他亲手了结自己的这位知己,是绝不可能。

        故事的最后,在众人的逼迫之下,二人一琴一萧,合奏了一曲《笑傲江湖曲》,青山绿水间,抚琴弄箫间,二人相视一笑,曲声戛然而止,双双自绝经脉而亡。

        幼时的自己,实在无法理解刘正风和曲洋的固执,家破人亡,自己也命丧黄泉,只为那莫逆之交。随着年岁的增长,似乎渐渐有所理解,所谓红尘知己,所谓志同道合。

图片发自App

        无独有偶。

        在遥远的战国时期,两千多年前的荆楚大地上,有一人名伯牙,精通琴艺。伯牙本为楚人,却任职于晋国上大夫。

        一日,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这年八月十五,他独自乘船来到汉阳江口,遇风浪而停船山下。夜晚,风浪平息,月出云开,景致迷人,伯牙不禁起了兴致,取出琴来弹奏。兴致正浓之时,猛然发现正有一人一动不动地站在身后。原来是一名曰子期的打柴人,途经于此,听得琴声如此绝妙,不由止步。

        二人相谈甚欢,子期一眼便认出伯牙的瑶琴,并说出来历。伯牙暗暗佩服,为子期弹了几曲请他辩意。当伯牙弹奏的琴声雄伟高亢时,子期说:“这琴声似这高山的雄伟壮阔。”当伯牙弹奏的琴声变得轻快流畅时,子期说:“这琴声,似这溪涧无尽的流水。”伯牙听了子期的话惊喜万分,以琴声明心,过去无人听懂,今日这山岭荒野之地,一打柴的樵夫竟听得明明白白。伯牙大笑道:“你真是我的知音啊!”由此,二人约定明天中秋之际相会于此。

        次年中秋佳节,伯牙汉阳江口赴约,却迟迟不见子期的身影。后来得知,子期不幸染病去世,伯牙悲痛万分,来到子期坟前弹起了《高山流水》。曲终,长叹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向着青石板摔了个粉碎,哀悼道:“知音不再,这琴还弹给谁听呢?”由此,“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在坊间流传开来。

图片发自App

        实则,无论是刘正风与曲洋,还是钟子期与伯牙,他们的故事,都离开一个“情”字。茫茫江湖,衡山刘正风与魔教曲洋的《笑傲江湖》,是红尘中英雄所见略同的洒脱豪情;汉阳江畔,士大夫伯牙和樵夫子期的《高山流水》,是青山绿水间惺惺相惜的知己之情;卓家大堂,才子司马相如和佳人卓文君的《凤求凰》,是冲破世俗敢于追求的可贵爱情;苍莽塞外,流落在外的蔡文姬一曲《胡笳十八拍》,是想念故土的思想之情和不舍骨肉的亲情……友情、爱情、亲情,无论是哪一种,当它传递出来使人感知,这其中必离不来一个重要媒介——古琴,或者我更愿意叫它“琴”,“琴棋书画诗酒茶”的“琴”。

        古人和今人不同,似乎不太喜欢直抒胸臆,更愿意委婉地去表达心中所想,他们在表达自己的内心时,常常会借助别的媒介,琴就恰如其分地扮演了这样的角色。是喜是悲,是乐是愁,是留是舍……七根弦,十三徽,抹挑勾剔,吟揉绰注,琴便可以将那一缕缕情丝表现得淋漓尽致,荡气回肠,弹者有心,听者有意。

图片发自App

        悠悠琴声跨越高山湖泊,穿越滚滚三千年历史的长河,徜徉至今。然中华儿女似乎渐渐消忘了这琴,如今的人们知道琴的就少之又少,又常常与筝傻傻分不清楚,更有影视剧中连琴的摆放都未可知……哀哉,哀哉。但琴不争不抢,就如同它发出的声音一般——音色深沉,余音悠远。大千世界总有人听懂了琴的故事,迷上了琴的音色,各地的习琴爱好者传习学艺,琴的传承便重燃起了星星之火,可幸,可幸。

图片发自App

        《闪光少女》有这样一段场景:学民乐的陈惊向学钢琴的王文表白,王文瞧不起民乐,自然瞧不起陈惊,这时油渣出场说道:“民乐的声音你们听过!历史你们了解吗!如果它不牛,我学这么多年有病啊!等你们出国了,难道不想告诉外国人,我们自己的音乐也超厉害的,学你们的东西只是因为喜欢!这样告诉他们,不是更酷吗?”很喜欢这段台词,一件乐器,不仅是音质本身的动听,更是乐器背后的历史和故事动人,所以琴才能以声写意,以音抒情。

        竹绿疏影斑皱,风起碧云如釉。

        瑞脑袅孤霏,绿绮挑勾拂逗。

        知否,知否?弦起诉余心奏。

你可能感兴趣的:(琴也,知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