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批判性思维

余党绪老师《理性和清明》读书笔记

何为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知识建构与问题解决所需要的思维方式。它既是学习型思维、工作型思维,也是研究性思维。

美国哲学家杜威明确提出了“反省思维”这个概念,他被看作批判性思维的现代学科奠基人。

一,超越感性,警惕惯性。

意识流不是思维

杜威讨论了想象与虚构

惯性思维,没有证据的信念,这种思维是自动的、惯性的、惰性的思维状态。

在上面三条的基础上,杜威提出了反省思维,它有三个特点:

第一,具有自觉地目的性,旨在求得结论。

第二,持续不断且井然有序的连接。

第三,包含着自觉的怀疑、检验和探究。

批判不是怼人,批判性思维不是时时怼人,批判性思维在如今的时代里,是刚需。它让我们对一个问题可以反省思索,进而解决问题,指导人生。

如今观点林立,太多人都想把自己的思维灌输到你的脑子中,你能否理性接纳,及时反省,不为批判而批判,不因观念不合而把对方批的一文不值。

批判性思维让我们带着自觉的怀疑、检验和探究,最终获得结论,我们才能从芜杂的信息中抽丝剥茧,获得更准确更理性的信息,进而指导人生。

于我而言,太多事太多认知喜欢从感性出发,美其名曰感知派,优点是心随我动,缺点是自以为是,感性思维更多是带着惯性思维的影子,说话凭语感,做事随习惯,随物赋形,难免失之偏颇。

我也想在阅读本身的过程中,让自己的思维从感性走向理性,认知更清醒,写作更精准。

那我就需要调整并改变我们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理查德•保罗所说的五个推理:

因为我相信它,所以它是正确的。

因为我们相信它,所以它是正确的

因为我愿意相信它,所以它是正确的。

因为我一贯相信它,所以它是正确的

因为它符合我的利益,所以它是正确的。

这五句话准确地概括了自以为是、群体本位、主观臆断、习以为常和利益诱惑的思维惰性。与孔子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告诫有异曲同工之妙。

生活中,太多这样的思维在流动,多少人站在“自我中心”与“群体中心”,甚至是毫无逻辑的臆想猜测,去发声去攻击,多少网络暴力假借群体之名,去伤害素未谋面毫不了解的个体。

所以现在一直在呼吁,以理性地姿态去反思去表达去解决问题。理性是有限的。但要克服理性地局限,我们只能通过理性地反思与批判来达成。反思是批判性思维的核心要素,通过反思改变人们自动的、惯性的思维习性。公共领域的质疑与反思促成公共理性的发育与成长,自我的反思与批判则促成个人理性的发展与健全。

我们要改变身上自以为是的东西,尤其是作为老师,师心自用的特点。即使大家都这样,即使从古至今一直如此,我们都不必循着惯性的路去说去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也是批判性思维的精髓。

课堂上,我们也要唤醒并培养学生们的批判性思维。让他们拥有反思的习惯。要动脑筋,就不能像白日梦那样散漫无序,也不能停留在惯性思维状态,而是要激活思维,深度思考,多元思考。我们需要理性地分析与论证,而非自觉性的感受与顿悟。然后引导学生将信息转化为知识,批判性思维是用来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它并不是仅仅把问题提出来,说一些与众不同的了解,而是通过建立一套确证知识正确性与方法有效性的认知框架,因此。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学习思维;从问题解决和学术论证的角度看,批判性思维也是一种工作性思维与研究性思维。

你可能感兴趣的:(也谈批判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