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树碧无情

自然界是奇妙的,各种动物植物种类庞杂,千姿百态。大千世界,无奇不有,都是由不同的生存环境造就的。

恐龙灭绝,新世纪诞生,生物进化,物种演变,一切的一切都有其必然规律。

人类依赖于自然生存,环境塑造人、改变人。而人置身的不止有自然环境,同样有人文环境。

因环境的熏陶感染,影响着人的情志,“人道无情又有情”,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草木也许是无情的,人们却常常“自是情多无处足”。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蝉栖息于高树之上,餐风饮露,本来难以吃饱。而它拼命鸣叫不停,没人理睬,岂不是徒劳费力,白白辛苦,因而有几多怨恨吧。

诗人其实是借助咏蝉,通过它的个性特点,来抒发自己的内心的愤懑不平。

五更时,天快亮了,蝉一整夜嘶鸣,此时已是声嘶力竭吧,声音听起来稀稀落落,断断续续,好像难以为继了。

蝉鸣欲断,有些悲情,但它们栖息的大树,依旧趁着微光的照耀,展现着碧绿苍翠,任凭蝉凄苦动人的鸣叫,这是何等冷漠、何等无情啊!

树会有情吗?其实是诗人体会到的世态炎凉,世情薄,人情恶,令其心中无限凄凉吧。

“梗犹泛”的典故出自《战国策》,大意是:河边有一个泥人和一个木偶人。木偶人讽刺泥人说,你本来不过就是河西岸的土,被人捏成泥人而已。天降大雨时,河水暴涨,被水一冲,又成了一摊烂泥!泥人反唇相讥道,我本来就是河西岸的土,河水一冲,回到西岸当土,有什么了不起!而你本来是东方的一根桃树枝,人们把你雕成一个人形,等到大水冲下来,我倒要看你漂到哪里去?

诗人自知职卑禄薄,四处漂泊无依,故乡田园早已是一片荒芜,陶渊明当年做官不得志,不是吟诵着“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辞官归隐了吗?

最后一句仿佛对蝉所言,对蝉以君子相称,多谢真诚提醒,并表白坚定信念,要和蝉一样,与无情的现实斗争,在困境之中坚守清寒,矢志不渝!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树碧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