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庙和远安亭

        二月六日,腊月廿五,立春刚过。五十六岁的村民黎燮榛一大早就骑上摩托车,来到山上的荔枝园修剪枝叶。他的车就停在果园入口的远安亭。从这里沿着狭窄的山路往前走八百米,就到了白马庙了。

        这白马庙便是传闻中的溉洞水口庙,远安亭便是传说中的远安茶亭。而这座山,便是被从化温泉镇南星村、新田村、石南村和石海村这四条行政村包围着的、隐藏着溉洞古驿道的那座“百足山”(也称百足岭、蜈蚣岭)。白马庙和远安亭都在这座山上,溉洞古驿道最精华、最神秘的路段也在这里。

        我与友人小李正是慕名而来。我们选择从新田村高围社出发,沿着溉洞河(又称西坑海)、傍着百足山山腰,前往白马庙和远安亭一探究竟。 

        前往白马庙的山路非常狭窄,只能通两轮的车,我们只好把车子停在溉洞河畔,步行过桥。这座小桥长约10米,宽1米,应该是2008年村民募资重建的水泥桥。据说从前这里附近是有一座两礅三孔石梁平桥,石板桥长18米,宽1米,由9块花岗岩石板拼砌而成,桥墩部分以红砂岩石垒筑。桥头竖有一指路石碑,上阴刻“左通街口,右通山下”。后来古桥荡然无存,指路石已不见了踪影。

        我们一边叹息一边过桥,正式进了山。桥头右手边的山上,金灿灿的砂糖桔和皇帝柑挂满了枝头,柑橘园正喜迎丰收。桥头左手边,河岸的竹林与山坡的树林之间,一条狭窄平缓的山路向前延伸着,路宽不足两米,下距河道高达数米。为方便摩托车出行,村民在这段山路上铺了薄薄一层混凝土,透过水泥依稀能见到古驿道的一点痕迹,例如一些褐红色的石块。在山野丛林里的鸟啼声中,我们不知不觉走了两百多米远,走到了白马庙前。

        白马庙突兀地矗立在古驿道之中、百足岭山腰上,扼守百足岭与青禾冚之间的溉洞河水口。身临其境,我终于明白为什么说我国古代凡是水口之处必有祠庙了。在从化吕田镇发现的飞龙庙遗址,不也是在安山峡谷漂流下游水口位置吗!在古代从化,北有纸峒(吕田)飞龙庙,南有溉峒白马庙。一个镇守流溪河上游,一个镇守溉洞河中游,可谓妙不可言也。

        不过,白马庙是否古已有之,此处是否古庙遗址,我和小李尚未求证。小李拿着单反相机疯狂拍照,果然是一位热衷于人文历史题材的摄影师。我倒是不急着拍照,先认真地观察起这座简陋的小庙:它面朝溉洞河,坐北朝南,乃是村民募资修建的新式建筑,看上去不到二十年历史。就算加上门前的阳台,总面积也不足八十平米。它也不高,算是平房,只是庙顶装饰了金色的琉璃瓦和一对祥瑞神兽,庙里一字排开供奉着观音、财神、关公等九尊大神像,却也平添了几分寺庙的森严。

        白马庙中门大开,不设遮掩。中门门楣处,大写着楷书“溉洞水口廟”五个大字,两旁刻着一副楹联“一炷清香禀心愿,众仙呼唤降吉祥”。庙里的主背景墙横挂着一块大红布,上面用毛笔字写着“国泰民安”,简单的四个大字反映出老百姓最朴素最真诚的心愿。进门的右侧墙上,张贴着“白马庙修建捐资芳名”,左侧墙上张贴着“捐钱修路芳名”。只见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名字和捐款额,大多为附近十余条自然村的关、陈、曾、苏、黎、李、刘等姓村民,足足超过四百人呢!隐藏在青山绿水间的白马庙,不愧是寄托着乡民淳朴善念之地也。

        白马庙是幸运的,这么多年来一直得到信众支持而香火不绝。只是隐藏在它身后的远安亭,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离开白马庙继续往前走时,我们才发现村民在古驿道上铺的水泥混凝土已经到了尽头。从这里前往远安亭的山路,距离河道的高度陡然升高,路越走越狭窄,越走越荒凉,越走越惊险。古驿道的痕迹却也越发明显了,偶尔会发现脚下有若干被磨平磨亮的石块,像是古人和独轮车“鸡公车”走过的痕迹。穿过一片李花盛开的果园,左拐进入一段人迹罕至的古道,小心翼翼地拨开挡道的荒草,辗转八百米抵达一棵荔枝树下,我们终于来到了远安亭面前。

        只见远安亭果如书上和报纸上所述,“面阔三间12米,进深两间6米,建筑占地72平方米,砖、木结构,屋顶铺素瓦,亭前设有砖砌拱门廊”。尽管素瓦已严重脱落,梁木也倒塌了不少,老墙上满是裂痕、甚至被扎满了树根,茶亭的墙体和框架依旧倔强地挺立着。只是早已不是明朝初年初次修建的模样了,甚至与清朝咸丰七年(1857年)重修时的样子相距甚远,毕竟已荒废半个世纪了。

        茶亭第二进房间的主体背景墙上,楷体的“逺安亭”毛笔字依然很大很清晰。遗憾的是,茶亭里大量的对联和诗画逐渐消失殆尽矣。“逺安亭”大字正下方的对联,上联已模糊消失,只有下联“安怀骚客免寻梅”清晰可见。茶亭前廊拱门两侧,原本是刻写着当地文人苏展鸿、陈国隆一百多年前撰写的一副鹤顶格对联:“远水有情留雅客,安身无意会良朋”(收录进《广州市文物普查汇编》从化卷),现在已经荡然无存了。

        茶亭第一进房间后墙上,则是溉洞古驿道上最为精华的文物——“广九铁路图”(实景是繁体的“廣九鐡路圖”五个字)。这是一幅绘于1925年的传统丹青国画,长约3米,宽约70厘米,描绘的是清宣统三年(1911年)建成的广州至香港九龙的铁路沿途的风光,有山、有树、有楼房。它简直就是从化乡民睁眼看世界、很早就密切留意省城最新资讯的一个例证啊!难怪有记者点评道:“在这样偏僻的山间茶亭,竟有人关心当时最先进的交通工具并作画记录,实在让人感慨。”

        更让人感慨的是,我们没能好好保护这些珍贵的文物啊。远安亭的广九铁路图已经逐渐模糊、甚至脱落矣。其实,茶亭墙上还有其他四五副对联、六七副画、八九首藏头诗呢!光是那些有趣的藏头诗,就足够值得玩味了。比如这首以“溉洞远安避雨茶亭”八个字藏头的七律诗,其中后四句就有“避却风尘消疲虑,雨催诗客聚名流。茶浓堪醉行人渴,亭小峰回任去留”这样的雅趣。再比如,苏展鸿除了写有那副对联,还写有“借问清茶何处寻?牧童遥指远安亭”这样的诗句。还有一些文人则互相比拼起来,其中有人即兴挥毫、写下“亭中吟咏孰争先?”这样的诗句呢!

        我竟一时间沉浸在这些诗画里面,无法自拔,脑海里浮现出从化楹联大师陆桂昌老前辈那一篇文章《从化的茶亭、庙宇、醮会联》。记得文中曾详述过从化的茶亭:“常建于或依山,或傍水的临风之处,多是乡间百姓或善长仁翁捐资兴建的。内有石台石凳,但无床铺。那些乡村文人利用茶亭的柱子和墙壁,书刻对联、诗画,形成一个茶亭文化。”眼前的远安亭,不正是从化茶亭文化一个浓缩的精华吗?这位来自溉洞新田村高田苏氏的苏展鸿先生,不正是从化茶亭文化中的优秀参与者吗?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古驿道旁的远安亭,早已被世人遗忘矣。就连资深研究者陆桂昌老师,都未能亲临现场,一探究竟,把它单独写进文章里头呢!作为晚辈,我和小李也来晚了。但愿,我们的研究,我们的文字,能让世人重新认识白马庙和远安亭,重新了解从化溉洞古驿道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白马庙和远安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