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一生换过三次国籍:楚国、秦朝、汉朝。
刘邦是沛丰邑中阳里人,他出生的时候沛县还归于楚国治下,后来,秦国灭掉楚国后,在沛郡设立泗水郡,刘邦成为了秦朝的基层公务员泗水“亭长”。
在他四十八岁那年,刘邦走上了自己创业的道路,历时7年,他结束了秦末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一步步建立了秦朝之后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王朝——大汉王朝。
作为一个严肃的史官,司马迁在为刘邦写《史记·高祖本纪》的时候,不光记载了刘邦的黑历史,还将其描述成了“神之子”的形象。
当初司马迁就因为为李陵说了几句好话,便遭受了宫刑,那么他为何还要在《史记》中记载刘邦的黑历史呢?
【刘邦剧照】
一、从《史记》里官方记载刘邦的黑历史,谈黑刘邦的政治正确性
刘邦年轻的时候,不喜欢生产劳动,却贪酒好色,喜欢领着一帮朋友到处蹭饭吃。
《史记·刘邦本纪》:“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
曾经,刘邦经常带着朋友踩着饭点到嫂子家吃喝,次数多了,他的嫂子便非常讨厌他。有一次,刘邦又带着朋友来了,嫂子便刮了刮锅底对刘邦说:“这次你来晚了,饭没了。”
眼见没有饭吃,刘邦的朋友便先后离去了,朋友走后,刘邦跑到锅边望了一眼,发现里面有饭,只是嫂子讨厌自己不愿意给他吃,刘邦因此便怨恨嫂子。
多年以后,刘邦当上了皇帝,他却不愿意封赏嫂子的孩子,刘邦的老父亲刘太公就问他:“为何你唯独不封赏你大哥刘伯的孩子刘信呢,是忘了吗?”
刘邦回答说:“我并不是忘了,只是因为他的母亲不是忠厚大方的人,才不封赏他。”
刘太公便从中调解,希望刘邦能够看在他的面上也给刘信封个官当,父亲有命,刘邦自然要给面子,他就给刘信封了个“羹颉侯”。
什么意思呢?
答:用勺子敲击锅,表示饭没了。
《史记·楚元王世家》:始高祖微时,尝辟事,时时与宾客过巨嫂食。嫂厌叔,叔与客来,嫂详为羹尽,栎釜,宾客以故去。已而视釜中尚有羹,高祖由此怨其嫂……於是乃封其子信为羹颉侯。
【饭没了剧照】
当时,邻居谈到这个三十来岁却整天无所事事的小伙子时,无不摇头。
他的父亲刘太公就经常拿二哥是多么有出息来敲打刘邦,希望刘邦懂事,可刘邦依旧我行我素。
前面的记载如果说只是涉及个人生活习惯,那刘邦兵败彭城时,逃跑途中多次将儿女踢下车,好减轻负担方便自己逃命的做法就劲爆很多了。
给刘邦当车夫的夏侯婴看不过去,几次又将刘邦的儿女抱了上来,因此,刘邦十几次想斩了夏侯婴。
这个儿子,便是后来的汉惠帝刘盈。
《史记·卷九十五·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汉王急,马罢,虏在后,常蹶两儿欲弃之,婴常收,竟载之,徐行面雍树乃驰。汉王怒,行欲斩婴者十馀。
《史记》中记载的这几件事情,单独拎出一件来,都足以动摇一个人的形象,可司马迁全记载下来了,汉朝统治者还容忍了这样的描述,为何呢?
这里不得不说《史记》的特殊性,有句俗话叫做“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句话描述的是史书通常由胜利者书写,编写史书者为了歌颂当朝者,自然不可能对前人高歌颂德,他们在史料的选用和评价引导上自然要挑选对自己有利的内容。
但《史记》不同,司马迁本身就是西汉人,他所记录的不少人物离他生活的时代几乎是相邻的,在写《史记》的时候,他就不得不考虑这本书写出来会造成怎样的影响力。
例如他因为李陵的事迹,被判以宫刑,这便是当时的事会对当时的人造成影响的直观体现,而后朝的人修前朝的史书,这方面顾虑就少很多。
言归正传,《史记》在当时就相当于大汉朝的崛起史,刘邦作为大汉王朝的缔造者,他所承受的注目势必是最多的。
可反观刘邦的履历,我们不难发现,他的崛起经历又恰好是最复杂的,这里面牵涉到一个很难判定的问题——起义和造反的定义问题。
刘邦成功了,所以他成为了推翻暴秦的英雄,但他如果没有成功呢?
“成王败寇”,是对这种假设最好的回答,恐怕这种假设一旦成真,刘邦立马会以秦朝口中“造反暴徒”的典型出现在世人面前。
因为刘邦成功了,所以他所做的一切就成了正义,可汉朝敢这样对大众宣传吗?
在这种情况下,司马迁的处理方式,便为汉朝“如何宣传刘邦”这个问题,给出了一种比较好的破局思路:淡化刘邦身为凡人的一面,强调他“神之子”的身份。
因为刘邦差的一面大家不想学,他“神之子”的一面人又学不会,如此一来,刘邦便成了大家只能仰望的神话。
二、司马迁如何一步步将刘邦送上神坛?
在刘邦成神的道路上,有一个剧情至关重要:斩白蛇起义。
刘邦以亭长的身份,向郦山输送劳役时,有不少人在半路上便逃走了,此时摆在刘邦面前的路只有两条,一条是押送剩下的人去交差,然后承受重罚,另一条便是摔杯为号,高喊一声:兄弟们,天下苦秦久矣,咱们起义吧!
作为一名优秀的政治家,刘邦怎么可能甘于束手就擒,他选择了第二条,打算搏一搏,单车变摩托。
刘邦到了丰邑西面的湖沼地带时,便拿出酒来和众人吃喝,眼看天色暗了下来,刘邦便将大家都放了,然后对他们说:“你们赶紧走吧,放了你们后,马上我也要逃命去了。”
听了刘邦的话后,有十几个壮士表示愿意跟随在刘邦身边,于是乎,一行人便趁着夜色抄小路通过湖沼地带。
刘邦喝了酒,有点醉意,便派遣了一人在前方探路。
过了一会儿,探路的人回来了,他神情很慌张地对刘邦说:“不好了,前面有大蛇挡路,咱们往回走吧。”
刘邦酒劲上来了,厉声说:“壮士行,何畏!”
说完,刘邦便拿着三尺长剑,将拦路的蛇斩杀了,一行人又行了数里,才找了个安全的地方歇脚。
斩白蛇的事,到此,还未结束,后来有人经过刘邦斩蛇的地方,发现了一个老妇人在哭,那人便问妇人:“何事悲伤至此?”
妇人哭闹:“人杀吾子,故哭之。”
那人又问:“是谁杀了你孩子呢?”
妇人道:“我的儿子是白帝之子,他化作蛇路过这里被赤帝之子所杀。”
那人惊奇,感情眼前这妇人还是女神?
这件事后来传出去后,大家对刘邦就更加钦佩了,跟随他的人也越来越多。
同陈胜、吴广需要在鱼肚子里塞张用丹砂写着“陈胜王”的绸帕一样,刘邦和他的团队也需要一个合理的理由,让大众相信跟着他们能够有前途,斩白蛇起义这个剧情,便营造了刘邦“皇权天授”的舆论优势。
可以说,斩白蛇起义这件事,在刘邦称帝这件事上,具有很至关重要的意义,但刘邦真的知道自己斩过白蛇的故事吗?
很可能,我们所知道的关于刘邦的神神秘秘的神话故事,连他本人也不知道。
司马迁为了将刘邦推上神坛,着实费了一番功夫:
第一步,刘邦不是刘太公的儿子,而是刘太婆在大泽边小憩时,蛟龙卧在她的身上,致使其怀孕,生下了刘邦。
因为有了这样神奇的背景,刘邦从出生那一刻就与众不同,是“神之子”。
《史记》又说刘邦“龙颜”,“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一般人腿上有这么多黑痣,恐怕刚露出腿就可以吓到人,但配合上刘邦“神之子”的身份,这黑痣数量也有讲究,它刚好契合赤帝七十二日之数,这仿佛就是在表明刘邦是赤帝之子的身份。
第二步,刘邦在酒店喝醉酒时,女老板发现他头上有龙影。
第三步,某位老人路过田边的时候,他的妻子给了老人一些吃的,老人便对刘邦说:你的相贵不可言,以后是做大事的人!
第四步,斩白蛇起义。
第五步,秦始皇发现刘邦所在的方向有天子之气,打算出巡东方,镇压这股龙气,刘邦吓得躲了起来。
第六步,刘邦躲起来的时候,天上有云彩聚集不散,是有大贤隐居的征兆。
……
有了这么多神奇的事件,沛县父老乡亲对刘邦以后会大富大贵的事情深信不疑,刘邦赤帝之子的身份也就坐实下来。
那么,这“赤帝”和“白帝”有什么讲究呢,司马迁为何要让刘邦成为赤帝之子?
原来,秦襄公、秦献公都曾修过白帝庙祭祀白帝,这白帝之子也就象征着秦朝的运势。而赤帝杀白帝之子,就暗示着上天不满意秦朝的统治,打算让刘邦建立汉朝取代秦朝的统治。
当时的老百姓就吃这套,陈胜、吴广用过了,效果杠杠的。
或许,刘邦真杀过蛇,但刘邦却未必知道自己是“赤帝的孩子”。
文/脑洞趣味历史
不知道您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如果喜欢,欢迎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将为您带来有趣的文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