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敏于事而慎于言》

  【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白话】孔子说:“一个君子,饮食不求满足,居住不求安适,办事勤快而说话谨慎,主动向志行高尚的人请求教导指正,这样可以称得上是好学的人了。”


  这段话很特别,是因为它提到“好学”这两个字。谈到好学,在《论语》里总共有三次提到具体的人。

第一次提到好学的人是孔子自己。孔子曾经说过有很多人与我一样忠信,但是不像我那么好学。孔子说自己好学,表面上看起来非常有自信,甚至有一点自负了。但是,他这样说正好代表他认为自己不够,才要好学,我好学胜过别人,代表我知道自己不够,所以这反而是一种谦虚的表现。然而,好学并不容易。人有惰性,往往读了书觉得派不上用场,或是读了太多书还没有实践,缺乏心得,到最后很容易忘记。所以孔子会说好学是他的特色。他当老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一般来说,学习久了会容易厌烦,教书久了会容易倦怠,而孔子能够学而不厌,一直好学,的确是有资格被称作一位伟大的老师。

  第二次提到好学的人是孔子的学生颜渊。有一次鲁国的国君鲁哀公问孔子说,你这么多学生,有哪一个好学的?或者有哪些人好学的?孔子其实可以列出一大堆名单,他有三千弟子,精通六艺者七十二人,他可以好好推荐,让国君去重用他的学生。但孔子非常实在,他说只有一个学生好学,就是颜渊;但很不幸,他活得不久。孔子说这个话的时候已经过了七十一岁,他七十一岁的时候颜渊过世。他回答鲁哀公的话时说,只有一个颜渊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他用“不迁怒,不贰过”,评价好学的颜渊,学习与德行配合,以颜渊做代表。

第三次提到好学的人是一位大夫,名叫孔文子。他非常聪明,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他不以向别人特别是向身份低的人请教为可耻。不懂,就请教别人,不管别人年纪多大或多小,不管别人身份高或低。不耻下问,是非常好学的特质。

  这一章有三个重点。

第一,“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有饭吃就好了,不要求吃得很满足;有地方住就好了,不要求住的地方一定要很舒服。这代表要降低物质欲望,因为人的时间有限,多追求物质欲望,自然少了很多学习的时间,老是忙于去满足各种外在的要求,哪里有时间去好学呢?

第二,属于言行方面,“敏于事而慎于言”。做事眼捷手快,称为敏捷;说话要尽量谨慎,这两方面一般人其实不容易做到,平常我们做事慢吞吞,说话却比什么都快,先说为妙,说出来又不见得做得到。孔子就有这样的学生,我们将来会看到,孔子特别提醒他,话说得很好,但是不要那么急,要先做到再说。我们往往就有类似的缺点,所以说话要尽量谨慎,做事要尽量勤快,这是第二步。这与好学也有关系,因为这样才能够证明我们在培养德行,不断在成长。

第三,“就有道而正焉”。志行高尚的人称作有道,现在还常说“有道之士”。如何知道一个人有道呢?社会上有许多共识,公众的评论意见都认为这个人是有道之士,他一定有特定的表现值得肯定的。那就要向他请教,请求校正,请他来指导自己不断改进。

一个年轻人能做到这三点,孔子认为就算好学了:减轻物质欲望,说话做事能够恰到好处,然后再向那些有道者去请求指导。

真正的好学不能离开行为,也就是说一方面要了解,一方面要实践。透过实践,使前面所学习的心得更加得到肯定,肯定了之后还要继续往前走。

好学不是为了显示给别人看的,是为了让自己长进的,这也是孔子的一句话,叫做“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10课《敏于事而慎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