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庚启|2018-10-16|哭,让你更爱这个世界

图片发自App

今天正好看书看到了婴儿啼哭功能的发展,正好我之前有一篇写过的文章正好与此相关。今天我就偷个懒,把那篇文章放上来给大家分享一下。我写这篇文章采用的是一种全新的角度来解释啼哭行为,最起码我自己觉得是原创的。不当之处希望各位老师同学批评指正。



“哭”让你更爱这个世界

我这个男人超“爱哭”——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泪腺发达”,更是说我对“哭”这种行为是敬若神明的。

我上学的时候就专门写过关于“眼泪”的文章。那时候我对“哭”的认识还比较简单,文中笔触和思考都颇为稚嫩,但是在我学生期间为数不多的写作当中,这篇文章的存在可以说是证明了我对“哭”的敬仰是由来已久的。

如果用现在流行的词汇来说,哭是最充满“正能量”的行为。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分解一下来看。

一个健康的婴儿,出生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哭。从医学的角度来说,胎儿在子宫里是不呼吸的,出世后的婴儿就必须依靠自己的呼吸系统来吸入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胎儿的肺内没有空气,肺还是一团结实的组织。婴儿出世后,由于身子不再蜷成一团,原来曲缩着的胸廓忽然伸张,胸腔立即扩大,肺叶也跟着张开,这时就吸进了第一口空气。空气从气管进入肺泡,吸气肌肉群马上松弛,呼气肌肉群立即收缩,胸廓收缩到原来大小,迫使肺内的空气排出。呼出的气体经过喉头时,喉头肌肉收缩,喉腔内两根声带拉紧靠拢,气体冲击声带,声带振动就发出了哭声。 婴儿刚出世的那会儿, 血中二氧化碳量较多, 刺激和兴奋了呼吸中枢,所以都是大口地呼吸。因此,每个婴儿出世以后都要这么“哭”上一阵,等到呼吸活动建立了正常节律,也就不再这么“哭”了。可见婴儿的“哭”是他第一次自主地和这个世界产生了交流,将自己体内的物质与外界环境中的物质进行了剧烈的交换。尽管这时候的“哭”并不具备情感基础,但是“哭”这种行为本身,已经与生命的活力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

之后婴幼儿往往用“哭”来表达自己处于一种不适的状态。其实这个说法并不太准确,准确地说应该是孩子的父母或者其他成人从婴儿的哭中明白了他处于不适的状态,也就是说婴儿的哭并不是用来“表达”不适的,而是用来“对抗”不适的。当处于不适时婴儿会本能的使用自己最为有力的手段来进行“抗争”,而新生时与外界交换空气的体验,让他们以“哭”作为自己最有力量的抗争手段。看到这里您可能有所体会了,联想一下我们平时经常说的“疼哭了”之类的场景,可见这种使用哭来进行的“抗争”,是作为每一个人类最原始的力量而贯穿一生的。

随着个体情绪情感的发展,“哭”逐渐地从纯生理的行为反应发展为生理心理的双重行为。通常人们认为“哭”所表达的是悲伤、痛苦、内疚、后悔等一系列负面情感,进而认为哭是充满了“负能量”的,是不应该被放纵的。但事实是恰恰相反。这里我举一个例子。在参加葬礼的时候,通常哭得最伤心的往往是逝者的家人,这是为什么呢?或者说为什么他们的“悲伤”比其他人更深呢?答案很简单:因为此时家人心中,有着比他人更多的“美好”。正应鲁迅先生名言“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心里越是想着逝者生前的好,想着与其共同度过的幸福生活的人,哭得就会越是厉害。简言之,有着正能量的美好记忆与负面情绪之间的抗争,以“哭”这种最原始的方式表现了出来。而抗争的结果通常就是人得以从强烈的负面情绪中走出来,继续投入新的生活。

我想我们每个人的心灵都曾经被“哭”治愈过,经意或者不经意之间。“哭”代表了我们最原始的生命力量,可以说是一枚保佑终生护身符。这样一说,我敬“哭”若保佑我们的“神明”应该也不算过分了。

尽情地哭吧!为了让你更爱这个世界。

你可能感兴趣的:(孙庚启|2018-10-16|哭,让你更爱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