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青春期孩子沟通的三个妙招,一键解除你的育儿焦虑

有人说,中国的家庭,多半由一个缺席的爸爸、焦虑的妈妈,和失控的孩子组成。先不说究竟有多少家庭是这样的状况,单说焦虑这一点,就戳中了很多妈妈的心。

特别是今年年初,由于疫情的关系,我们孩子长时间在一起。很多矛盾被放大,出现了很多亲子冲突。那么,有没有一个方法,可以让我们和孩子好好沟通。

父母效能训练》这本书,就是来为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的。它会告诉我们一种方法,让父母和孩子,在各种情况下都能建立并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这本书被翻译成33种语言在全球出版,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近500万父母参加这个课程培训。

作者是美国的托马斯·戈登博士,是一名著名心理学家,他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曾担任加州心理学会会长、美国白宫儿童顾问。

它的核心内容是要帮助父母通过积极倾听,接纳孩子的感受,用一种双赢的方法来解决亲子冲突,帮助我们构建一种具有疗愈性的、和谐的环境,让大人和小孩在良好的氛围中都能获得成长。

我提取了书中的三个重点内容来和大家详细聊一聊。

第一点是,父母要积极倾听孩子,对孩子表达自己的接纳,引导孩子从情绪发泄转移到解决问题上来。

什么是积极倾听呢?就是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不要急着给出我们的评价或建议。只是全身心地听孩子说,尽全力去接纳孩子。。

举例来说,如果你的孩子有一天放学回来,说:“妈妈,我不想和珊珊玩了,我觉得他很坏。”这时,如果你回答:“你应该对朋友宽容一点,你要学会怎样和同学好好相处。”

很多父母都会这么说的,他们认为说了这话,才是尽到教育孩子的责任。

可事实上呢,孩子听你这么说,她真的会去和朋友好好相处吗?不会,她只会觉得,凭什么呀,珊珊这么坏,我还要去宽容她。她还会认为父母不了解我,只会和我讲大道理,让我做我不愿意做的事情。

不仅问题没有解决,如果孩子在我们这里多次碰壁以后,他就不会来主动和我们沟通了。

那我们到底要怎样回应呢?这就要用到书里讲到的“积极倾听”这个方法了。孩子告诉你,我不和珊珊玩了。你可以这样说:“哦,怎么了,她是做了什么过分的事吗?”孩子就会告诉你,具体事情是怎样的。比如她拿了我的玩具,或者她把我的衣服弄脏了,或者什么其他情况。你说:“原来是这样,那你肯定很生气吧。”这样,孩子会觉得你在认同他,理解她的感受,他可能会说:“对呀,我特别生气,她怎么能把我最喜欢的玩具拿走呢?”

说完这句话后,孩子的情绪多半会冷静下来,一方面我们让她发泄了情绪,另一方面她的感受得到了父母的认同。这时,父母就可以继续引导了:“那你打算怎么办呢。”孩子这个时候会去思考,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成年人很往往很难做到对孩子完全袖手旁观,我们总是习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或者总是迫不及待给孩子建议,认为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成长。

第二点:我们要客观描述孩子的行为,并且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以及这个行为对别人人造成的影响。

书中提到“我——信息”的方法。它的构成要素分为三部分,一是对孩子的不可接纳行为进行描述,二是讲清楚父母当前的感受,三是这个行为对父母造成的实际影响。这些话不带有对孩子的指责和评价,只描述客观事实,能让孩子清晰地知道自己的行为带给父母的影响。

我女儿五年级了,因为离学校不远,她一般会自己走回家,路上要花20分钟。有一次,她放学后,一个小时还没到家。我非常着急,找了一圈没找到,电话也联系不上,老师同学都说没看见。

两小时以后她回到家,我松了一口气,然后劈头盖脸地一顿数落:“你去哪了,你怎么回事,你不知道我等不到你回家会担心吗,你怎么这么不负责任,这么不替别人着想。。。”

我女儿被我一连串问题问懵了。她憋红了脸,反抗到:“我没有不负责任,我不是不替别人着想的人,你凭什么这么说我。”然后钻进房间,不肯说话了。

这时我意识到,我到现在连她这两个小时去哪了还没问出来。如果我继续任由自己带着情绪去指责她,她更不愿意说了。

我冷静下来。我应该正确表达自己的感受,看到孩子回来,首先我是松了口气。我可以这么说:“你平安回来,真是太好了。你平时回家只要二十分钟,可是今天你用了两个小时,我到处找不到你,非常着急。我担心你会不会出什么事了。”

这就是先描述孩子的不可接纳行为,放学后没有及时回家;然后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看到你平安回来我真开心;最后讲孩子这个行为给我带来的影响,就是我坐立不安,非常担心。

相信换这种方法,我女儿就不会被激怒,也会意识到自己的做法不妥当,会体会到妈妈担心她的心情。

后来,我知道孩子那天是和同学一起在学校里临时排练,她电话手表没电了,就麻烦另外一个同学给我打电话,结果那个同学给忘记了。

第三点,也是这本书的一个重点内容,就是怎样解决亲子冲突。

讲这部分内容之前,我们先明确一件事情:冲突是家庭的常态,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我们要做的不是一味避免,而是去积极解决。冲突是我们建立良好关系的一个机会。

明确了这个前提后,我们就能有一个比较积极、轻松的心态去面对了。

说一说我们最常见的亲子冲突——玩手机。这应该是困扰很多父母的问题。前段时间,一直有极端事件的报道,父母不让孩子玩手机,然后孩子跳楼了。或者因为孩子不停地玩手机,爸爸和孩子大打出手。

我们经常认为,冲突的解决都是有一方要妥协的。要么父母赢,利用大人的权威,逼孩子听话,从此不玩手机。要么孩子赢,利用各种手段,让父母随了孩子,不管了,随他玩了。

两种方法,都不能解决真实的矛盾。孩子表现上听从了父母,心里可能在憋更大的招,要么就是等到再长大一点,初中或者高中,父母再也管不着了,孩子就手机上瘾了。会像发泄一样拼命玩手机,而那时,父母会更加无奈。

父母的权威总有不管用的时候,但是孩子呢,又没有建立起管理自己的能力,没有发展好自律精神,就管不好自己了。

如果父母随孩子,那也不行,光玩手机,玩物丧志了。而且父母不会很长时间地接受这样的孩子。孩子需要父母来告诉她,事情的界限在哪里。

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父母和孩子一起来寻找一种能让双方都接受的解决方案,孩子也参与制定方案。

首先,我们要表示对孩子行为的接纳,肯定孩子的感受。对她说,手机是挺好玩的,有时候大人也会玩的停不下来。

然后,客观地说出自己的感受。你玩手机的时间太长了,妈妈会担心的。我们不能没完没了啊,像抖音,看起来每个只有一分钟,可是他是根据人的心理规律来设计,会让你不停地刷下去,不知不觉很长时间过去了。

最后提出,我们得想个办法来解决,怎样又能玩手机,又不会花太多精力。引导孩子想想,比如,每天玩多久,玩什么类型,什么时候玩。先让孩子说,父母再说自己的想法。然后讨论出一个方案。比如,每天玩半小时,或者放学后玩一局或两局。

因为这个方案是孩子共同参与制定的,执行起来不需要太多监督。在孩子执行的过程中,父母要不停地给她正面确认。及时肯定孩子好的行为。

很多时候,在一个公平,融洽的氛围里,讨论问题的时候,本质问题会浮出水面。比如孩子其实并不那么爱玩手机,只是没有什么其他娱乐活动;或者课业实在太重了,孩子需要缓解一下。看到问题背后的本质,父母更有机会引导孩子。

这就是戈登博士说的,没有输家去解决亲子冲突的方法。父母和孩子一起寻找能让所有人接受的方案,在这个方案中,没人赢,没人输,双方共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养育孩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父母要花很多心思。父母要积极倾听孩子,要客观表达自己的感受,不给孩子贴标签,最后要用双赢的方法去解决冲突。

你可能感兴趣的:(和青春期孩子沟通的三个妙招,一键解除你的育儿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