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印象笔记,打造自己的写作系统

初遇印象笔记:从欣喜到弃用

2017年2月,当时我在学习时间管理,在叶武滨时间管理10堂课里面提到每天早上起床后,用3分钟写一下晨间日记,反思自己,计划未来。在课程里面,叶老师提到这个世界上的成功人士都有坚持写日记的好习惯,在课程中叶老师推荐用印象笔记写晨间日记。于是我下载了印象笔记按照易效能提供的模板开始写晨间日记。最初写晨间日记的时候,发现印象笔记太好用了,只要复制再改一个标题就能够生成一条新的笔记就可以写晨间日记了。最初写晨间日记的时候,我很兴奋,不过断断续续没有坚持每天去写,后面我将存储的资料也往印象笔记里面塞,把它当成一个仓库。印象笔记里面囤积的资料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乱,开始尝试着去做整理。于是在网上也购买了关于知识管理的课程,课程里面讲解关于印象笔记笔记本分类的方法过于繁琐、复杂,尝试了一段时间后,笔记本体系没有搭建起来,显得越来越凌乱,于是就果断弃用了。

转机:欢喜老师的课程,让我重拾印象笔记

10月份,我听了徐国允老师的《转型第一课》,心中萌发的转型想法开始像一颗小种子一样发芽了。通过探索兴趣点,我发现我喜欢从事文字类的工作,像企业文化岗、文案、内容编辑及新媒体运营,这些岗位共同的点,都是需要写的,这些岗位将是我发展第二曲线的方向。当时我给自己设定了一个小目标,每天至少要写100字,我是一个执行力很强的人,写了一段时间,我发现自己就像挤牙膏一样,不知道写什么了(储备知识有限,很容易被消耗掉)。一次很偶然的机会,看到了欢喜老师的课程文案,欢喜老师的文案很吸引我,他满足了我的两个需求:一是通过印象笔记可以搭建私人google;二是利用印象笔记可以打造自己的写作系统。于是我毫不犹豫的购买了欢喜老师的课程。

笔记本体系:用知识创造+生活/工作流构建自己的笔记本体系

我根据欢喜老师的课程内容,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了知识创造+生活/工作流用于构建自己的笔记本。

    根据4*5原理,我将自己的主体笔记本分成了四大模块,即收集、创作、项目及归档。


 (一)、收集

根据收集的来源,我分成了四类:一是微信,将通过微信渠道收集到的干货文章统一汇总至印象笔记;二是kindle,将在kindle里面的学习笔记导入至印象笔记;三是我的剪贴板,将网上收集到的内容通过剪贴加工导入至印象笔记;四是收集箱,上述三种收集渠道以为的素材来源均归于此类。

 (二)、创作

这一模块的内容,借鉴于欢喜老师,就不再重复赘述。

(三)、项目

收集、创作模块,我很快搭建好了,但在项目模块,我卡顿了一段时间,迟迟不知道该如何进行。后面我想起一位老师所说的话,人生要学会取舍,要将精力焦距在最重要的事情上面。我顿时醒悟写晨间日记不是为了更好的工作与学习蛮,搭建写作系统不正是自己一直渴望的事情,现阶段自己不正经历着职业转型的探索与尝试蛮,发展复业不也是自己将来要做的事情,挖掘优势不光能见到更好的自己,更是能帮助别人看到更多的可能性。当这些自己所渴望与关注的,被自己一一挖掘出来后,项目的内容也就呼之欲出了。

(四)、归档

将收集到的笔记进行加工处理,就可以放入归档笔记本组里面了。

标签体系:是另一维度的分类,标签的设置是为了更快捷的提取笔记

根据4*5原理,笔记本的数量不宜设置过多,这是为了方便笔记的存储。另外根据认知科学原理,存储与提取负相关,也就是说,存储越容易,提前出来越困难,反之,如果存入时有些吃力,提取时会更方便。根据认识科学原理,笔记本适合存储,却不方便调取,尤其是笔记数量越庞大,调取就越困难,而标签的设置则完美的解决了笔记调取的问题。将收集到的笔记,及时的打上标签做好分类,这就方便了以后的搜索与调取。正如欢喜老师所说,标签是另一维度的分类,笔记本与便签两者相辅相成,完美的解决了笔记的存储与调取问题。

以下是我的标签构建体系


 我的标签体系  

我的标签体系的构建主要基于学习、家庭及工作三大模块构建,我的专属标签作为标签体系的补充。

写作系统:建立素材库,写见感思行卡片,进行最小化创作

我第一次听到写作系统这个概念,是来自于欢喜老师的写作系统营课程的介绍。

正如欢喜老师在课程里所述说的,很多人并没有一开始就有构建写作系统的意识。我就属于哪一类人没有构建写作系统的人,

没有写作系统的人,欢喜老师一针见血的指出,他们每一次写作,真的是「一次性」 的。写一次算一次,每次写作都要一个词汇一个词汇地敲打出来,就像盖房子,和泥、砌砖、一块一块往上摞,下次开始写,又得像盖房子一样,推倒重来。到头来,每一篇文章的输出,只是简单的字数积累,这种积累并没有产生重要的关联,也难以获得真正的复利。

而且这种粗放式的写作就犹如是在盖房子干粗活,大概率会有一天体力不支,很难坚持下来。

写作想要具备复利效应,且能保证持续做下去,应该具备系统意识。

听到这句话,我打了一个寒颤,我倒吸了一口凉气:我以前所定的日更计划不正像建房子一样,每次进行创作就像挤牙膏一样,每次为了一个开头或一个主题搔头弄耳。我顿时醍醐灌顶,我以前所定的计划就是低效的消耗,看似勤奋,方向却出错了,于是我果断的放弃了这个低效的计划。

那搭建写作系统的正确姿势是什么呢?

首先需要搭建一个素材库。

欢喜老师在课程中提到:写作绝不是拧开水龙头水就哗哗流,应该是先给水库蓄水,水库里有水了,水才能流出来。你平时积累的素材,你构思的过程,思考、散步、换脑筋,都是写作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不是偷懒,而是给水库蓄水。

给水库蓄水,相当于要搭建一个写作的素材库。

当素材库里面积累了很多的经典标题、一流的开头、结尾范例,生动的比喻、动词、类比及故事案例后,再遇到写作的问题时,进行不下去的时候,就可以一键调取。

欢喜老师还提及到,素材库里面还需要备用1000张可复用的知识卡片,在写文章的时候,这些卡片就如拼图一样可以不断被复用。

其次、写见感思行卡片,进行最小化创作。

纳博科夫、钱钟书及村上春树很多一流的作家都喜欢用知识卡片进行创作。

那为什么纳博科夫这类超一流的作家偏爱使用卡片来写作呢。用知识卡片来写作,蕴含着一定的认知科学原理。阳志平老师在《人生模式》一书提及,背后的认知科学原理,可从作家写作的基本流程来梳理:阅读、写作与修改。首先,用卡片来组织阅读心得,能帮助作家更好地记忆;其次,用卡片来写作,能够帮助作家提升创意密度;最后,基于卡片修改文章,能够改善作家的远距联想能力。

人的记忆有两种基本机制:存储与提取。存储与提取存在负相关,存入记忆越容易,提取出来越困难;相反存入时有些吃力,提取时会更方便。自己以前阅读完书籍仅仅通过摘抄一些金句或在重要的部分划线,很少去思考、输出写自己的心得体会,结果书读物了过了一段时间只有了模糊的概念。后来我开始写读书笔记,写读书笔记虽然很费时间,但通过自己的思考与加工,记忆也会更深刻。欢喜老师推荐将所学的东西写成一张见感思行卡片,就是很好一个很好的方法,融入自己的感想、思考形成新的认知,再通过行动去验证。

以前我有一个不好的写作习惯,上一次写一个课程的回顾文时,我恨不得一口气写完,越是想一口气写完,就发现写到后面内容稀松就像凑字数一样。后面我发现根据文章的逻辑结构,将其拆成几个部分,每一个部分用写知识卡片的方法集中去写,创作的质量明显提升了很多。

写知识卡片,还可以形成知识的互联。以前我采用粗放式的写作方式,每一次创造就耗费大量的精力,却收效甚微。用知识卡片创作则可以产生知识的互联,写知识卡片就如同完拼图游戏,通过拼接卡片就能够将孤立的知识点链接在一起了。虽然我还没怎么开始写知识卡片,但听了欢喜老师的课程,却让我的认知发生了改变:要进行最小化创造,就从写知识卡片(见感思行卡片)开始。

最后,在此感谢欢喜老师,通过课程的学习,我构建了自己专属的印象笔记体系,虽说打造自己的写作系统还有很长的路要有,但我却有了努力的方向。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

你可能感兴趣的:(善用印象笔记,打造自己的写作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