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需要找到自己的“成人自我状态”

从昨天下午到今天晚上,一天多一点的时间,读完了罗伯特.戴博德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感觉是自己进行了一次彻底的心理疗愈,想明白了一直以来内心无法解答,又无法逃避,被迫埋在心底的问题。

将自己代入进去,跟随着蛤蟆先生的视角,自己也进行了十次心理咨询。

一直以来,我认为我是有至少是轻度的抑郁,曾一度半夜醒来,辗转法测无法入睡,日常的一些事情也会产生焦虑,有很大的压力,紧张,手心出汗,压力大的时候呼吸都有些难受。

此刻我感觉很好,我会给自己的打9分,和蛤蟆先生一样,不打10分留一些提升的空间。

小时候,我不敢直视别人的眼睛,如果对视,自己的眼睛就会不自觉的流泪,这个问题然我一度很自卑,不敢当中场合发言。随着年龄的长大,这种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我很容易被自己感动,眼睛湿润,这应该是源于我内心的恐惧。但我却找不到原因。

按照苍鹭先生的理论,在这种情况下,我处于一种“儿童自我状态”,这种状态形成于童年时期,虽然年龄长大了,但这种状态保留了下来,一直影响着年龄长大后的我们,处于一种心智不完全成熟的状态。

我的另外一种“儿童自我状态”是自我证明,我极力的做好我自己,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所以在我看来,别人对我的评价,别人怎么看我,对我的影响非常大,这也是我内心压力的主要来源。

长大后的我,为了应对这两种情形,用了另外只用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

在这种状态之下,我会把自己摆在家长的角度,去对待别人,挑剔,指责,自以为是,想让别人认同我给他指出的问题是对的。喜欢说教,喜欢讲一些道理,自我沉浸在这样一种自我肯定的状态中过来对抗自己的自卑和恐惧。

但事实上,我的自卑和恐惧一直都在,压力也一直都在,导致常常焦虑,甚至有写抑郁。

通过一次阅读体验,我也认识到,单独处于这两种状态都是不正确的。

苍鹭先生讲,儿童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这三种状态对于每个人都是必须的,成人自我状态更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人如果要想学习新知识,实现自我成长,就必须处在成人自我状态里。儿童自我状态会使我们沉浸在过去,父母自我状态更多的是在教育别人,都很难实现自我提升。

只有处于成人自我状态,才能计划、考虑、决定、行动,我们能理性而合理的行事。我们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能为自己所用,而不在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

此时,我感觉特别好,我能清晰的看到自己恐惧自卑的源头,并可以冷静的面对,可以从容的接纳自己的不足,不在那么焦虑。

这只是第一遍读完后整体的一个自我认知,书中还有好多细节之处,需要仔细推敲,作为第二遍的重点来看。

目前处于主观的视角,明天从客观的角度,在对全书细节进行一次梳理和品读。

你可能感兴趣的:(每个人都需要找到自己的“成人自我状态”)